校长食品安全讲话稿:晨检、巡检、留样检:构建食堂安全“一日三查”防护网
发布日期:2025-10-25 07:09 点击次数:206
这篇校长食品安全讲话稿围绕“一日三查”构建食堂安全防护网,结合食材检查、餐食制作等真实案例,清晰阐述晨检、巡检、留样检的具体要求与操作规范。既让食堂工作人员明确安全职责与检查重点,也让师生了解学校食品安全保障举措,能切实强化全员食品安全意识,助力织密校园饮食安全防线,为师生健康饮食保驾护航 。
校长食品安全讲话稿:晨检、巡检、留样检:构建食堂安全“一日三查”防护网
各位食堂工作人员、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咱们学校有 XX 名师生,每天要在食堂吃三餐,大家的 “盘中餐” 安不安全、卫不卫生,不仅关系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更关系着学校的稳定发展。最近和食堂工作人员交流时,有师傅说 “想把安全做到位,但有时候不知道该重点查什么”;也有老师和家长问 “怎么才能确保孩子在学校吃得放心”。今天,我想和大家重点聊聊 “食堂安全‘一日三查’防护网”—— 也就是 “晨检、巡检、留样检”。这三项检查不是 “额外的负担”,而是守护大家饮食安全的 “三道防线”。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让每一位食堂工作人员清楚 “该查什么、怎么查”,让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了解 “学校为食品安全做了哪些努力”,一起把食堂安全的 “网” 织得更密、更牢。
一、第一道防线:晨检 —— 把好 “食材入口关”,不让 “问题食材” 进厨房
每天清晨,当校园还没完全热闹起来,食堂的晨检工作就已经开始了。晨检的核心是 “查人、查材、查环境”,目的是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不让任何 “问题食材”、“带病人员” 进入厨房。
(一)查 “人”:确保工作人员 “健康上岗”
食堂工作人员每天直接接触食材和餐食,个人健康状况是食品安全的 “第一道关口”。咱们规定,所有食堂师傅、保洁阿姨、采购人员,每天上岗前必须先过 “晨检关”:一是 “查体温”,由食堂负责人用额温枪测量体温,超过 37.3℃的,一律不准上岗,必须回家休息并做进一步检查;二是 “查症状”,仔细观察有没有咳嗽、腹泻、皮肤红肿等症状,有异常的要立即停工;三是 “查防护”,看是否按要求穿了干净的工作服、戴了工作帽和口罩,头发有没有外露,手指甲有没有剪短、洗干净 —— 之前有位师傅没戴工作帽就想进操作间,被晨检负责人拦了下来,师傅一开始有点不理解,后来明白 “头发掉进餐食里,不仅不卫生,还可能让同学误食”,之后每天都主动戴好帽子。
除了日常晨检,我们还要求所有食堂工作人员每年做一次健康体检,拿到 “健康证” 才能上岗;如果中途生病,比如得了肠胃炎,必须等病完全好、医生开具 “康复证明” 后,才能重新回到岗位。有一次,采购组的李师傅得了急性肠胃炎,虽然自己觉得 “没大事”,想带病上班,但食堂负责人坚持让他回家休息,还帮他协调了其他师傅临时接手采购工作。这不是 “不近人情”,而是对大家的健康负责 —— 只有工作人员健康,才能做出安全的餐食。
(二)查 “材”:确保食材 “新鲜合格”
食材是餐食的 “源头”,食材不新鲜、不合格,再精细的烹饪也做不出安全的饭菜。每天早上食材送到食堂后,晨检负责人要和采购师傅一起,逐一对食材进行 “细致检查”:
查蔬菜,要看 “新鲜度”—— 有没有发黄、腐烂,叶子上有没有虫眼,闻着有没有异味。之前有一次,供应商送来的青菜有点发黄,叶子边缘还有点蔫,晨检负责人当场就退了回去,还联系供应商重新送了新鲜的青菜。有师傅说 “有点发黄不影响吃”,但我们坚持 “不新鲜的食材坚决不用”,因为发黄的蔬菜可能已经滋生了细菌,吃了容易闹肚子。
查肉类,要看 “两证一报告”—— 也就是 “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 和 “非洲猪瘟检测报告”,没有这些证明的肉类,一律不准接收。之前采购牛肉时,供应商忘了带 “检疫证明”,虽然师傅说 “这批牛肉和之前的一样好”,但我们还是让供应商把肉拉了回去,等第二天带齐证明后才接收。可能有人觉得 “麻烦”,但这是保障肉类安全的关键 —— 有了这些证明,才能确定肉是经过检验的,没有疫病风险。
查粮油、调料,要看 “保质期和包装”—— 有没有过期,包装有没有破损、漏气,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成分表是不是清晰。之前有次晨检,发现一桶酱油的保质期还有 3 天就到期了,虽然没过期,但我们还是决定不用,因为临近保质期的调料,品质可能会下降,而且咱们食堂用量大,完全能用完新的调料。之后我们还调整了采购量,避免调料积压过期。
(三)查 “环境”:确保操作间 “干净整洁”
晨检还要检查食堂的 “环境”,尤其是操作间、食材储存间的卫生情况:地面有没有积水、油污,操作台有没有残留的食物残渣,储存食材的冰箱、货架有没有异味,排水沟有没有堵塞。之前有天早上,晨检时发现储存间的地面有点水渍,负责人马上让保洁阿姨用消毒水擦干净,还检查了货架上的食材有没有受潮 —— 因为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食材受潮后会变质。
我们还要求,每天下班前,食堂工作人员要把操作间彻底打扫一遍,第二天晨检时再复查,确保 “环境干净、无死角”。只有在干净的环境里处理食材,才能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让餐食更安全。
二、第二道防线:巡检 —— 盯紧 “制作过程关”,不让 “安全隐患” 出现在餐食里
如果说晨检是 “源头把关”,那巡检就是 “过程监督”。从食材清洗、切配,到烹饪、分餐,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巡检就是要 “实时盯、随时查”,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安全规范。
(一)上午巡检:查 “清洗切配”,避免 “交叉污染”
上午 9 点到 11 点,是食堂最忙碌的时段 —— 师傅们忙着清洗蔬菜、切配肉类、准备食材。这个时候的巡检重点是 “查清洗是否彻底、查生熟是否分开”,避免 “交叉污染”。
查 “清洗”,要看蔬菜有没有 “洗干净”—— 比如青菜有没有洗去泥沙,土豆有没有刮掉皮,西红柿有没有洗去表面的农药残留。咱们食堂专门买了 “果蔬清洗剂”,还规定蔬菜要 “泡 15 分钟、冲 3 遍”,确保洗干净。之前巡检时,发现有位师傅洗黄瓜只冲了一遍,马上提醒他按要求重新洗,师傅说 “黄瓜表皮光滑,一遍就够了”,我们耐心解释 “表面可能有农药残留,多冲几遍更安全”,后来师傅每次都按规定清洗。
查 “切配”,要看 “生熟分开”—— 有没有用专门的砧板和刀具处理生肉、生鱼,有没有把生食材和熟食材放在同一个操作台。咱们食堂按 “生、熟、半成品” 分了三个操作区,每个区都有专属的砧板、刀具和容器,还贴了明显的标签。有次巡检发现,一位师傅把切好的生肉丝,放在了之前放熟豆腐的盘子里,马上让他换了干净的盘子,还重新对盘子进行了消毒。“生熟分开” 不是 “小题大做”,生食材上可能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一旦污染了熟食材,吃了就可能生病。
(二)中午巡检:查 “烹饪分餐”,确保 “餐食熟透、温度达标”
中午 11 点到 13 点,是餐食烹饪和分餐的高峰时段,巡检重点是 “查烹饪是否熟透、查分餐是否卫生、查餐食温度是否达标”。
查 “烹饪”,要看 “食材是否熟透”—— 比如肉类有没有煮到 “没有血丝”,豆浆有没有煮到 “沸腾 5 分钟以上”,四季豆有没有炒到 “颜色变深、没有豆腥味”。之前有师傅炒四季豆时,为了保持 “脆嫩口感”,炒了 3 分钟就出锅了,巡检时发现四季豆还有点生,马上让他回锅重新炒了 2 分钟。因为生四季豆里含有皂素和植物血凝素,没煮熟吃了会恶心、呕吐,必须彻底炒熟才能安全食用。
查 “分餐”,要看 “分餐过程是否卫生”—— 分餐师傅有没有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分餐的勺子、餐盘有没有经过消毒,有没有用手直接接触餐食。咱们食堂的分餐工具,每次使用前都要放在消毒柜里消毒 30 分钟,分餐时师傅必须戴一次性手套,手套破了要立即更换。有次分餐时,一位师傅的手套不小心破了,他想 “反正快分完了,不用换了”,巡检负责人马上递给他一副新手套,还说 “哪怕只剩一份,也要保证卫生”。
查 “温度”,要看 “餐食有没有保温”—— 分好的餐食温度不能低于 60℃,如果温度不够,要及时放进保温柜加热。咱们在每个分餐窗口都放了温度计,巡检时会随时测量温度,发现温度不够的,立即加热。有次冬天巡检,发现一份冬瓜汤的温度只有 55℃,马上让师傅放进微波炉加热到 65℃,再端给学生。因为低温环境下,细菌繁殖很快,餐食温度不够,容易变质。
(三)下午巡检:查 “清洁消毒”,不让 “细菌残留” 留到第二天
下午学生和老师用餐结束后,食堂要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这个时段的巡检重点是 “查厨具、餐具、环境的消毒是否彻底”。
查 “厨具餐具消毒”,要看 “是否按流程消毒”—— 比如锅、碗、瓢、盆有没有先清洗、再消毒、最后烘干,消毒柜的温度有没有达到 120℃以上,消毒时间有没有够 30 分钟。咱们规定,每天下午都要对所有厨具餐具进行 “高温消毒”,巡检时会检查消毒柜的温度记录和消毒时间,发现没达标的,要重新消毒。之前有次巡检,发现消毒柜的温度只到了 110℃,马上让师傅调整温度,重新消毒了一次。
查 “环境消毒”,要看 “地面、墙面、操作台有没有消毒”—— 地面有没有用含氯消毒液拖洗,墙面有没有擦干净,操作台有没有用消毒水擦拭。咱们还会检查排水沟和垃圾桶,确保排水沟没有堵塞、没有异味,垃圾桶有没有盖好、有没有及时清理。有次下午巡检,发现垃圾桶没盖好,马上让保洁阿姨盖好,还对周围地面进行了消毒,避免蚊虫滋生和细菌扩散。
三、第三道防线:留样检 —— 做好 “追溯保障关”,万一出问题能 “查得清、找得到”
可能有同学和老师会问:“食材查了,过程也盯了,为什么还要留样检?” 其实,留样检是食品安全的 “最后一道保障”—— 万一有人吃了餐食后出现不适,通过留样的餐食,我们能快速查明是不是餐食的问题,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更多人受影响。
(一)留样要 “全”:每样餐食都要留,不遗漏
咱们规定,食堂每天做的每一样餐食,包括主食、菜品、汤品、点心,都要留样。比如周一中午有米饭、红烧肉、炒青菜、番茄蛋汤、馒头,这五样都要分别留样,不能少一样。之前有次留样,师傅忘了留馒头,巡检负责人发现后,马上让他补留了一份。因为如果有同学吃了馒头后不舒服,没有留样就无法检测,很难确定原因。
留样时,还要用 “专用的留样盒”—— 每个留样盒都有标签,上面写清楚 “日期、餐次、餐食名称、留样人”。比如 “2025 年 10 月 20 日午餐,红烧肉,留样人:张 XX”,标签要贴在留样盒上,一目了然。
(二)留样要 “够”:分量足,能满足检测需求
留样不是 “随便留一点”,而是要保证 “足够的分量”—— 每样餐食至少留 125 克,装在干净的留样盒里,密封好后放进专用的留样冰箱。为什么要 125 克?因为如果需要检测,125 克的分量能满足专业机构的检测需求,太少了可能不够检测。之前有位师傅留样时,只留了 50 克青菜,负责人马上让他补到 125 克,师傅说 “这么多吃不完,留着也是浪费”,我们解释 “留样是为了安全,万一需要检测,不够分量就麻烦了”,后来师傅每次都按要求留足分量。
(三)留样要 “久”:冷藏保存 48 小时,不提前丢弃
留样餐食要放在 “专用的留样冰箱” 里,温度控制在 0-8℃,并且要保存 48 小时才能丢弃。比如 10 月 20 日午餐的留样,要到 10 月 22 日午餐后才能扔掉,期间不能随便拿出来,也不能提前丢弃。之前有次,一位师傅觉得 “没出问题,留一天就行了”,想提前扔掉留样,负责人及时制止了他,说 “48 小时是规定,也是保障,万一 24 小时后有人出现不适,没有留样就没法查了”。
我们还安排了专人负责管理留样冰箱,每天检查冰箱温度,记录留样情况,确保留样餐食在 48 小时内 “完好保存”。有次周末,留样冰箱的温度有点偏高,负责人发现后,马上联系维修人员修好了冰箱,还检查了里面的留样餐食,确认没有变质后才放心。
四、最后想和大家说的话
各位食堂工作人员、老师、同学们,食堂安全 “一日三查”—— 晨检、巡检、留样检,看起来都是 “小事”:晨检时多测一次体温、多查一份食材,巡检时多盯一个环节、多问一句情况,留样时多留一点分量、多存一天时间。但正是这些 “小事”,构成了守护我们饮食安全的 “三道防线”。
对食堂工作人员来说,希望大家把 “一日三查” 当成 “日常习惯”,不是 “为了应付检查”,而是 “为了大家的健康”—— 每次晨检多细心一点,就能避免 “问题食材” 进厨房;每次巡检多认真一点,就能减少 “安全隐患”;每次留样多规范一点,就能多一份 “保障”。
对老师和同学们来说,希望大家多了解、多监督 —— 如果发现食堂有不符合安全规范的地方,比如工作人员没戴口罩、餐食温度不够,可以及时告诉老师或食堂负责人;也希望大家多理解、多支持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的就是让大家能吃上安全、可口的饭菜。
食品安全没有 “终点”,只有 “连续不断的起点”。未来,我们会继续完善 “一日三查” 制度,比如给食堂装更多的监控摄像头,方便实时查看操作情况;邀请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定期参与 “一日三查”,让食品安全 “更透明”。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把 “一日三查” 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就一定能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食堂安全 “防护网”,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在学校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谢谢大家!
讲话人:XXX
2025 年 XX 月 XX 日
下一篇:你家的衣服堆成山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