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别自己先成了“形式”
发布日期:2025-08-30 02:25 点击次数:174
整治形式主义,本是为基层减负、为群众解愁的好事,可在一些地方,却走了样、变了味——打着“减负”的旗号开更多会、补更多材料,换个名头继续搞观摩,让基层“自己报问题、自己解决”转嫁责任。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操作,不仅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更违背了整治形式主义的初衷。整治形式主义,最怕的就是“以形式反形式”,把好事办歪、把实事办虚。
一、警惕“新形式主义”:换个马甲,本质没变
不少地方的“整治”,看似动作不少,实则没碰核心问题,反而给基层添了新负担:
- 补材料、报表格,减负变成“加负”:为落实“减负要求”,上级让基层“倒查三年”梳理问题、每周上报自纠情况,会议虽没了书面通知,却要花更多时间补记录、整台账;
- 换名头、变说法,任务一点没少:企业观摩会不让叫“观摩”,就改叫“经验交流”;检查不让搞“专项督查”,就换“调研指导”,流程、内容没变,只是换了个标签;
- 甩责任、推工作,调研成了“走过场”:上级下基层“帮减负”,却只让基层“自己找问题、自己想办法”,既不给指导也不给资源,把责任全推给下面,调研成了“交差式打卡”。
这些做法,本质上是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把“发文、开会、造亮点”当成“干了活”,把“挂牌子、建台账”当成“有成绩”。他们怕担责、图省事,不愿花心思解决真问题,只愿用“表面动作”应付上级,最终让“整治形式主义”变成了新的形式主义。
二、“以形反形”的根源:怕担责、缺方法、考核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象?说到底,是三个问题没解决:
- “风险规避”思维作祟:一些干部怕出错、怕担责,把“机械执行指令”当成“护身符”——上级说“要留痕”,就不管有用没用,全靠材料堆;上级说“要精简”,就简单砍流程,不管实际效果。他们不敢因地制宜调整,只敢“照本宣科”,生怕“出格”挨骂。
-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整治形式主义需要“精准施策”,比如哪些会议该砍、哪些台账该减,得结合基层实际判断。可有些部门只会“下硬指令”,比如“所有会议不得超过1小时”“台账不得超过3本”,不考虑不同岗位、不同地区的差异,结果要么流于表面,要么反而添乱。
- 考核导向跑偏:不少地方的考核,太看重“可视成果”——总结写得好不好、报表填得全不全、活动搞得多不多,却不看“实际解决了多少问题”“群众满不满意”。比如评价社区工作,不问“居民的矛盾化解了多少”,只问“开了多少次宣讲会、建了多少本档案”,基层只能围着考核转,没时间干实事。
三、真整治,要走“三条路”:扎制度、沉基层、改考核
要让整治形式主义落到实处,不能只喊口号,得拿出真招实策,避免“以形反形”:
- 第一条:扎紧制度篱笆,堵死“歪路”:对各类评比、检查、示范项目,搞“清单管理”——没用的、重复的,坚决砍掉;保留的,明确标准和时限,避免“无限加码”。同时,对“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要公开曝光、严肃问责,还要开通便捷的举报渠道,让基层和群众能随时反映问题,不让“表面文章”蒙混过关。
- 第二条:沉到基层一线,找对“路子”:上级干部下基层,要摒弃“事先安排、层层陪同”的老一套,多用“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只有真正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楼道,跟干部聊“真实的难处”,跟群众问“实际的需求”,才能知道哪些是真问题、该怎么解决,避免“闭门造车”出政策。
- 第三条:改革考核标准,树好“导向”:考核要少看“材料”、多看“实绩”——降低“总结汇报、台账报表”的权重,把“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当成核心指标。比如评价乡镇工作,要看“村里的路修好了没”“老人的养老金发及时了没”,而不是“写了多少篇宣传稿”;对那些“为挂牌子而挂牌子”“为留痕而留痕”的行为,考核要敢于“一票否决”,引导干部把心思放在干实事上。
结语:减负,是为了让基层“轻装上阵干实事”
整治形式主义的目的,是给基层松绑,让干部有时间、有精力服务群众,而不是再添一层“新负担”。如果只在表面做文章,把“整治”变成“走过场”,不仅会寒了基层的心,还会让群众失望。
真正的整治,要顺应治理规律——该减的减到位,该管的管精准,该改的改彻底。只有少些“表面动作”、多些“实际行动”,少些“官僚主义”、多些“实事求是”,才能让基层真正减负,让干部真正干事,让“整治形式主义”真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