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真能烹饪了!航天员搞定油烟,这“烤箱”太硬核
发布日期:2025-11-23 17:56 点击次数:85
天宫飘出烤肉香,这标题刚出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开玩笑的。上天是搞科研,还是去撸串了?这反差感也太强了。
结果,神舟二十一号的航天员,还真就用一台新型的热风烘烤装置,在空间站里成功烤出了鸡翅。2025年11月这事儿,听着好玩,但背后那股硬核劲儿,比烤肉的香气可冲多了。
这不就是个加餐吗?航天员伙食不是早就上百种了?
还真不是。以前咱们总说航天员吃得好,菜谱丰富。可那都是复热。说白了,就是地面上做熟了,冷冻干燥或者封装好了,航天员上去用加热器叮一下。从2003年杨利伟那会儿的即食食品,到后来神舟六号能吃上热饭热菜,再到空间站的太空厨房,本质上,都停留在吃熟食的阶段。
复热和烹饪,差得太远了。烹饪那是要发生美拉德反应的,那是食物风味的灵魂。
为啥这么多年都只复热,不敢烹饪?因为在太空开火,简直是和物理学对着干。
你以为烤箱都一样?在地面,你打开烤箱,热空气呼呼往上跑,冷空气下来,这叫自然对流,食物熟得又快又匀。在天宫那个微重力环境里,热空气它不飘啊,它没有上。它就懒洋洋地聚在发热管旁边,形成一个隔热层,热量根本传不过去。
食物外面可能都焦了,里面还是冰的。国际空间站2019年就试过烤饼干,地面上18分钟的事儿,他们在太空里折腾了足足120分钟,两个小时,才勉强烤熟。这效率,谁受得了?
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
最要命的是油烟。你烤鸡翅,那油烟滋滋往外冒。在地球,你打开抽油烟机,排到外面去,完事儿。
在天宫这个价值连城、高度密闭的循环系统里,你往哪排?
那些微米级的油烟颗粒、有机废气,不会像在地面一样沉降下来。它们会飘,飘得满舱都是。航天员吸进去是小事,万一这些油腻腻的颗粒物堵塞了那些精密、昂贵、且至关重要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过滤器……
那后果,不是换个滤芯那么简单,整个天宫的稳定运行都会受到威胁。一盘烤鸡翅,可能就成了天大的事故。
所以,这次中国的热风烘烤机,它牛就牛在,它压根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烤箱,它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微型烹饪工作站。
面对热量传不动的难题,它不用自然对流,它用主动式强制热风循环。说白了,就是在烤箱里装了精密的风扇,强行驱动热空气在腔体内稳定、均匀地流动。
靠主动作为模拟出了地面烤箱的效果。这一下,烹饪时间从两小时,直接缩短到了跟地面差不多的28分钟。
至于油烟这个大魔王,解决方案更精巧:一个都别想跑。
整个烘烤过程,在一个完全封闭的腔体内进行。烤鸡翅产生的油烟,被内部的气流迅速捕获,导入一套内置的多级净化模块。
这套系统,先用高温催化氧化技术,把油烟里的有机物直接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然后,气体再经过高效微粒过滤装置,把剩下的渣渣全都拦住。
最后,净化得干干净净的空气,才被允许重新参与炉内循环。
这套逻辑,等于是在一个盒子里,同时装下了一个烤箱、一个抽油烟机、再加一套工业级的空气净化系统。从头到尾,污染物全被消化在机器内部,一丁点都不会泄漏到空间站的空气里。
所以你看,这哪是吃一顿烤翅的事儿。
这是把地球上的烟火气,用最硬核的科技,强行搬到了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太空。这是中国航天,在解决生存问题后,开始着手解决高品质生活问题的标志。
你想想,在那个相对狭小的空间站里待半年,每天都是那些复热的标准化食品,人是会疲劳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人早就明确指出,提供多样化、现制化的餐饮体验,是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身心健康的关键技术。
这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这是为了让他们在遥远的太空,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地球的温暖。这波科技真的太硬核了,它不是冰冷的机器,它是带着温度得。
以后,当人类的足迹真的迈向火星,在那个红色的星球上种出第一颗土豆时,他们会用什么来烹饪?
可能,就是今天天宫里这台烤箱的后代。
人类走到哪,那份对热气腾腾生活的向往,那份源自地球文明的烟火气,就跟到哪。这,可能就是我们仰望星空,最终却总要回归厨房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