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扎尔领导哈马斯清算加沙,引发以色列警告与区域不稳
发布日期:2025-11-23 06:08 点击次数:57
以军撤离后加沙爆发哈马斯大规模清算风暴
2025年10月10日,加沙停火协议(Ceasefire Agreement, CA)正式生效,以色列按计划从部分北中部地区撤出。
面对撤军留下的空白,哈马斯迅速出动约7000名武装人员接管并开展清算行动。
深层逻辑是长期的区域不信任与权力真空交织——军事撤退并未等于权力移交,反而成了地方暴力重整的机会。
停火当天以色列释放了250名多数因暴力罪行服刑的巴勒斯坦囚犯,军队保留对约53%关键区域的控制,同时撤出部分阵地。
美国推动的和平计划第一阶段(Peace Plan, PP)将换囚、放行援助和国际监督作为核心,但哈马斯拒绝缴械,领导人穆罕默德·纳扎尔公开表示不会解除武装。
几小时内哈马斯在撤离地填补空白,设检查站、划军区并任命五名军事长官,随后出现公开处决与扫荡,10月11日后街头处决和对“通敌者”的清算迅速扩大到全境。
把这段历史放到更长的时间线上看并不意外。
自2007年哈马斯实际掌权起,加沙已形成一套“用武力维持地方秩序”的惯例;而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的大规模冲突和随后的持续封锁,让社会信任像老房子的横梁一样日渐腐朽。
就像邻里矛盾积怨多年,终于在门缝里冒出火星,撤军成了那根点燃导火索的火柴。
多方立场此刻明显分裂。
哈马斯的核心诉求是维持其在加沙的主导地位并清除被视为威胁的力量;他们把清算说成是“维护法律与安全”。
以色列一边强调撤军是阶段性调整并保留反制权,国防部长卡茨在10月15日警告军队随时可回应。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10月21日仍为PP表态、推动国际监督;土耳其和卡塔尔作为协议守护者且与哈马斯有密切联系,令以色列担忧他们会影响执行。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机构谴责针对平民与医疗设施的暴力,并警告人道危机恶化的风险。
潜在反应包括以色列短期内局部复燃攻势、援助渠道的政治化以及区域国家在道义与地缘政治之间的摇摆。
对中国和更广泛地区的影响分成两种节奏:短期看外交与舆论场会被人道救援通道、难民流动和多边表态占据,中国应继续推动人道优先、支持联合国主导的援助并保护在外公民,避免采取有损主权中立的立场。
中期来看,若哈马斯持续掌控并压制异己,区域安全格局可能走向更深的不稳定,外部势力的介入与代理武装网络或会扩张,中国需在平衡稳定与原则之间确立务实策略:维持与区域关键国沟通,支持重建与人道项目,同时反对单边军事升级,防止冲突扩大影响到能源与贸易通道。
要结束这轮暴力,需要兼顾安全与人道的双轨方案:一方面恢复并保障平民的生命线与救援通道,另一方面建立可信的国际监督与地方权力过渡机制,避免单方面真空带来的血腥清算。
你认为国际社会在保证援助同时,怎样有效约束停火一方的不当暴力?
在加沙内部,哪些可行的地方机制能够在短期内替代或限制武装清算?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