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不采购中国歼10CE的唯一原因是:中国不同意向伊朗出口较先进的进攻性装备,地缘政治下的军贸权衡与区域平衡术
发布日期:2025-11-21 03:41 点击次数:200
伊朗放弃歼-10CE内幕:地缘政治下的军贸权衡与区域平衡术
中东的天空从未平静,而战机采购背后往往隐藏着比性能对比更复杂的棋局。 2025年,伊朗最终选择从俄罗斯购入48架苏-35SE战斗机及配套电子战系统,总价65亿美元,而非此前被广泛看好的中国歼-10CE。 这一决定引发诸多猜测,但深入剖析后可以发现,这远非简单的“性能不足”或“政治站队”,而是地缘政治、战略需求与区域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
歼-10CE的性能本身并不逊色。 在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驾驶歼-10CE在短时间内击落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创下6:0的战绩,甚至被冠以“阵风杀手”的称号。 其搭载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20公里,配合射程超过200公里的霹雳-15空空导弹,整体空战能力明显优于法国阵风战机。 然而,伊朗的作战环境与巴基斯坦截然不同。 从德黑兰到特拉维夫的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任务类型是远程突防而非国土防空。 歼-10CE作为单发中型战机,最大作战半径约1200公里,且挂点数量和重载能力有限;而苏-35SE作为双发重型战机,作战半径轻松超过1500公里,能携带KH-31反辐射导弹、KH-59巡航导弹等大型弹药,更适合伊朗“跨越区域防空、深入敌后打击”的战略需求。
伊朗的选择透露出其对“作战体系”而非“单机性能”的看重。 苏-35SE的订单中包含L-265M电子战吊舱、SVR L-277M雷达预警装置等配套设备,形成侦察-干扰-打击的完整闭环。 这套系统在叙利亚战场经受过实战检验,能有效对抗以色列的“铁穹”“爱国者”等防空网络。 相比之下,中国虽能提供类似的战机,但其出口型电子战吊舱(如KG-600)缺乏实战记录,伊朗不愿在关键任务中冒险测试未经验证的装备。
地缘政治因素同样深远影响着这场交易。伊朗本质上是一个亲西方国家,尽管近年来与美国对立,但社会层面仍存在对西方技术的滤镜。 2016年,伊朗前空军官员巴赫拉米曾力主引进100架歼-10,却被时任总统鲁哈尼拒绝,转而寻求采购法国阵风战机。 这一选择背后,是伊朗对融入西方体系的长期期待,只不过受限于制裁与价格未能实现。
中国对伊朗的军售也始终秉持谨慎态度。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曾明确表示,中国将“按照自己的军品出口政策及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稳妥处理军贸事宜”。 尽管联合国对伊武器禁运已于2020年解除,但中国仍需权衡与海湾国家的关系。 沙特、阿联酋等海合会国家是中国更重要的能源伙伴和军贸客户,若向伊朗出售歼-10CE这类进攻性装备,可能破坏与海湾国家的互信。 相反,防空系统等防御性装备(如红旗-9BE)的出口则不易触动区域敏感神经。
伊朗的支付能力亦是现实障碍。 受长期制裁影响,伊朗外汇储备紧张,希望以石油换取战机。 但中国已与俄罗斯建立稳定的能源合作,伊朗的石油抵偿方案吸引力有限。此外,伊朗国内经济命脉多由革命卫队掌控,外国企业合作常面临审批停滞等风险,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对大规模军贸合作的信心。
后勤兼容性则是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伊朗空军长期操作F-14、F-4等重型战机,地勤体系和飞行员训练均围绕双发大航程平台构建。 转向苏-35的适应成本远低于彻底换装单发中型的歼-10CE。 更何况,伊朗早已通过引进雅克-130教练机为接装苏-35做准备,显示出其长期且系统的规划。
战机贸易从来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而是国家战略的延伸。 伊朗的选择,本质上是在地缘困局中寻找最优解:一方面通过俄罗斯的装备快速形成远程打击能力,另一方面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 而中国的审慎,则反映出其在中东的平衡艺术——既不过度卷入区域矛盾,又通过防御性合作维持存在。 这种微妙的权衡,或许比任何单一战机的性能参数都更值得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