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倡议“欧亚集体安全”,中俄周边对抗北约扩张迎新局势
发布日期:2025-10-10 13:04 点击次数:174
9月28日,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俄外长拉夫罗夫对外放话,要在欧亚搞一套“集体安全”安排。理由很直接:北约的手不只伸在北大西洋,已经伸到亚太,在中俄周边越来越活跃。因为这个,他点了上合、东盟、海合会等组织的名,被不少媒体解读成“欧亚版北约”。
先看近年的动向。7月,华盛顿北约峰会再次邀请澳日新韩四方出席,并把与印太伙伴的合作写进公报,同时对中国的表述更严。北约多国军舰飞机更常出现在西太平洋,这不是个别行为,已经成了节奏。
具体到欧洲国家,2024年10月22日,德国海军护卫舰“巴登-符腾堡”号和补给舰“法兰克福”号穿越台湾海峡,这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结果是,欧洲海军在这一带的存在变得更“常态化”。英国、荷兰、加拿大这两年也都来过。
美国就更不用多说了。美军在南海开展“航行自由行动”已是月度级别;4月7日,美日菲在南海办了首次三边海上演训。同样,台海空域的美舰美机动向也很频密,周边国家都看在眼里。
再看拉夫罗夫的“点名”。上合组织成员跨度大,既有中俄,也有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东盟讲“中立”,更习惯做协调者;海合会手里有油气和资金。如果把这些拼在一起,当然像是想围出个“欧亚朋友圈”,对北约来一把掰手腕。
但关键在“可行性”。东盟长期坚持不做军事同盟,这是一条硬杠杆;上合以反恐、执法协作为主,条约式军盟不是它的定位;海合会成员的安全长期与美国绑得很深。想把这些捏成一个军盟,难度不小。
为什么俄方现在抛这个?俄乌战事拖到第三年,俄方需要外部减压和资源回流。4月,美国通过对乌新一揽子援助约608亿美元;2月,欧盟也拍板2024至2027年对乌提供500亿欧元资金包。结果就是,欧洲战场的压力没减轻,俄方就更想把“战线”话题外延。
对中国来说,这个方案一看像替中国出头,二看像要把中国拉进更硬的队伍。一旦成“同盟”,义务和连带风险都会跟过来。欧亚跨度太大,彼此诉求不一样,协同成本会很高。
中国的态度其实讲得很清楚。2022年,王毅公开重申,中俄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不是一句客套,而是操作准绳。同样的表述,近年多次出现在中方对外场合。
把算盘摊开说。合作没问题,但捆绑不行;联合演练可以有,但条约义务要慎之又慎。另外,上合里印度的立场独立,东盟讲“中心地位”,海合会要兼顾与美欧关系,你让谁按军盟的节拍走都不现实。
经济层面,也有实打实的顾虑。中俄互补是事实,但制裁链条很敏感;如果挂上“同盟”牌子,次级制裁可能叠加,亚洲供应链跟着抖。因为这个,中国在支付、能源、物流上更倾向于分散和可替代,而不是一条绳系死。
军贸科技层面,中国不缺“硬货”,同样不愿被推着表态欧洲战场的事。还有,中东的朋友多,海合会里头有人和美国、欧洲也有深合作。一旦硬同盟,中国就需要“选边”,这不符合中国的路数。
所以更实际的做法,是把安全放在“合作+危机沟通”上。上合抓反恐和边境稳控,金砖做投融资和结算多元化,和东盟做好海上救援、渔业和数字互联互通。设热线、办联演、做规则,把摩擦管住,而不是上升到条约对撞。
从俄方角度,提出“欧亚安全”概念不奇怪,能不能落地要看三点:有没有清晰的边界;是不是自愿、开放的;会不会直接对标某个第三方。只要这三点说不清,就很难让多方一起点头。
还要看到一点:欧盟内部也在学“去风险”,亚太国家更在讲“保持回旋”。同样,中国把精力放在高质量开放、科技自立和周边稳控上,这些都需要一个不被拉扯的外部环境。结果就是,中国会更偏向“以事为本”的伙伴网络,而不是“以盟为纲”的硬捆绑。
回到。拉夫罗夫抛出一个大框,既是外交试探,也是舆论投石问路。中方会怎么接?大体还是那几句话:欢迎对话,支持合作,不搞对抗,不选阵营。
纽约东河边,夜风从水面吹进联合国大楼的玻璃廊道,拉夫罗夫快步走过,记者举着录音笔追问,代表们刷卡进场,电梯叮的一声又关上了门。下一步,谁会先在这张“欧亚安全”的草图上落笔,还是先把它按回抽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