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级强震刚过,道路塌方房倒塌,甘肃陇西5.5小时内抢出生命通道
发布日期:2025-10-10 05:14 点击次数:87
2025年9月27日凌晨5时49分,甘肃陇西县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波传出数秒后,当地多处山体晃动,部分道路出现塌方、落石,交通一度中断。然而,仅仅5个半小时后——当天上午11时30分,震中区域所有受损道路全部恢复通车。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通行动中,27处交通设施受损点被逐一清除,7812名群众安全转移,救援通道畅通无阻。
这背后并非偶然的快速反应,而是一套成熟、高效的应急工程体系在支撑。
中国对地震等突发灾害的交通应急响应,早已建立分级机制。此次地震发生后仅41分钟,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于6时30分正式启动公路交通抗震抢险救灾Ⅲ级应急响应。这一响应级别意味着全省交通系统立即进入战时状态,资源统一调度,信息实时共享。厅主要领导第一时间指挥部署,副厅长赶赴现场协调,确保指令直达一线。
响应启动后,抢通工作迅速铺开。陇西县公路养护部门在震后一小时内便组织人员深入文峰镇桦林村、仙家门村等震中区域,对村组道路、桥梁、涵洞及高边坡展开地毯式排查。截至上午8时50分,已发现5处边坡落石落土点,分别位于桦林村、马家渠村和汪家坡村。这些区域石块滚落、泥土堆积,最严重处阻断路面超三分之一。抢修队伍立即调用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清理,仅用不到两小时便完成首批抢通。
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密集的抢修?关键在于“快查、快清、快通”的标准化流程。此次共投入170人次、15台清障机械和运输车辆,集中力量处理塌方体和路面障碍。对于边坡落石,首要任务不是永久加固,而是快速清除松动体,排除即时风险。这种“先通后固”的策略,确保了生命通道第一时间打开。至于路面断裂或坑槽,则采用沥青混凝土快速填补,恢复基本通行能力。虽然未搭建临时便道,但所有道路均实现原线抢通,通行质量稳定。
这场抢通行动,远不止交通部门单打独斗。应急体系的核心,在于多部门协同联动。省交通运输厅启动响应的同时,即与应急管理、地震、消防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迅速调集定西、兰州、天水三地共280名消防员、42辆消防车在营区集结,前突力量随时准备进入灾区。他们的任务不仅是救援,也为道路抢修提供安全保障。公安交管部门虽未在通报中直接提及,但“配合疏导过往车辆”的表述,暗示其在抢通后立即介入,维持交通秩序,防止次生拥堵。
电力部门虽未公开行动细节,但道路畅通是电力抢修队伍抵达现场的前提。可以推断,交通抢通为后续供电恢复创造了条件,形成“路通—电通—通信通”的连锁响应。这种隐性协同,正是应急体系高效运转的关键一环。
对普通民众而言,道路抢通的意义远不止于“能通车”这么简单。它意味着救援力量可以快速抵达,伤员能及时送医,物资能顺利运入。此次地震造成3505间房屋受损,17间倒塌,8名伤者均在震后数小时内被送往医院治疗,无一因交通延误影响救治。7812名转移群众得以通过畅通道路安置到安全区域。可以说,每一条抢通的道路,都是生命的通道。
更重要的是,这次抢通展现了中国基层应急能力的扎实底色。从震后排查到机械调度,从清障作业到交通疏导,整个流程在5.5小时内完成核心任务,反映出预案的成熟与执行的高效。这种能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近年来多次地震、洪涝等灾害中不断磨合、优化的结果。例如,四川泸定、青海玛多等地震后的抢通经验,已被纳入全国公路应急技术指南,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操作。
展望未来,此类应急体系仍有提升空间。当前抢修仍以“清障+填补”为主,对边坡稳定性、桥梁结构安全的快速评估手段尚待加强。下一步,或可引入无人机巡查、地质雷达检测等技术,实现灾损精准识别。同时,跨部门联动机制若能进一步制度化,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与响应时限,将使应急响应更加无缝衔接。
陇西地震的震感终会消散,但道路抢通的速度,却为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应急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公共安全课:在灾难面前,科学的预案、高效的协作与专业的执行,才是真正守护生命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