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代十国,看乱世中的兴衰沉浮
发布日期:2025-10-26 22:47 点击次数:104
乱世启幕:唐朝余晖下的分裂之始
曾几何时,唐朝以其恢宏壮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长安的繁华、文化的昌盛,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篇章。然而,盛极必衰,唐朝末年,各种问题如乌云般笼罩,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层出不穷 ,使得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摇摇欲坠。
政治上,官员贪污成风,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朝堂之上,牛李党争持续了近四十年,两派官僚为了权力和利益相互倾轧,使得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生态极度恶化。唐文宗曾无奈地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藩镇割据更是唐朝末年的心腹大患。安史之乱后,为了平定叛乱,唐朝政府不得不赋予各地节度使更大的权力,导致藩镇势力逐渐壮大。这些藩镇拥兵自重,自行任免官吏,不向中央缴纳赋税,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其中,河朔三镇(卢龙、成德、魏博)最为跋扈,他们公然与中央对抗,使得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而宦官专权的局面也愈演愈烈。自唐玄宗时期起,宦官开始参与政治,到了唐朝末年,他们几乎控制了朝政。皇帝的废立、官员的任免,都常常由宦官操纵。唐敬宗被宦官杀害,唐文宗则被宦官拥立为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文宗曾试图铲除宦官势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后,他只能在无奈与悲愤中度过余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地主的佃农。加之苛捐杂税繁多,百姓们在沉重的负担下艰难求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终于,在乾符五年(878 年),黄巢起义爆发,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如同一把熊熊烈火,迅速蔓延至大半个中国。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城略地,一度攻占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虽然黄巢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它却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得唐朝的统治根基彻底动摇。
黄巢起义后,唐朝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其中,宣武节度使朱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势力最为强大 。他们之间相互争斗,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朱温本是黄巢起义军的一员,后来叛变降唐,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野心,逐渐崛起。他先是击败了黄巢,又在与其他藩镇的争斗中胜出,成为了势力最为强大的藩镇之一。
天祐四年(907 年),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定都开封。这一事件,标志着唐朝的正式灭亡,也宣告了五代十国乱世的开端。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帝国,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风雨后,终于落下了帷幕,而一个更加混乱、动荡的时代,正缓缓拉开序幕。
中原逐鹿:五代的更迭风云
后梁:草创与动荡
后梁的建立者朱温,原是黄巢起义军的一员,后归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 。他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权谋手段,逐渐壮大势力,成为唐末最强大的藩镇之一。天祐四年(907 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定都开封,改元开平,正式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历史。
朱温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举措。在政治上,他沿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但枢密院的权力逐渐增大,由宦官掌控转变为文臣或武将担任,成为皇帝的重要辅佐,甚至凌驾于宰相之上 ,反映了后梁时期军事化倾向的加强,也体现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掌控。在财政管理方面,后梁正式设立三司使,统一负责财政事务,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也为后续政权提供了蓝本。
然而,后梁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朱温生性猜忌多疑,对功臣宿将多有防范和诛杀,导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他的私生活也极为荒淫,晚年与儿媳们保持着不伦的关系,引发了皇室内部的极大争议和不满。在传位问题上,朱温决定将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这引起了亲生儿子朱友珪的极大不满 。公元 912 年六月二十二日夜,朱友珪率领五百名死士潜入宫中,手刃亲父朱温,夺取大位。朱友珪的统治并未得到众人的认可,他上台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措施,导致朝野上下对他怨声载道。乾化三年 (913 年) 二月,后梁均王朱友贞借机入京夺取帝位,是为梁末帝 。梁末帝在位时期信用奸臣如赵岩等人,使得老臣相继辞去或遭排挤,政治愈发腐败。
后梁自开国便征战不断,北部与晋军长期争霸。晋军的首领李存勖是李克用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立志消灭后梁,统一北方。梁晋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多年,双方互有胜负。其中,柏乡之战(910 年)中,后梁精锐 “龙骧军”“神捷军” 全军覆没,损失将校三百余人,精兵三万,史称 “自梁室祖龙以来,未有如此败也”;潞州之战(911 年)中,后梁围攻潞州八个月,被李存勖以 “夹寨” 战术击溃,再次折损兵将万余 。这些战役的失败,使后梁元气大伤,逐渐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后唐同光元年 (923 年) 十月,唐军进逼后梁东都汴州,梁末帝朱友贞在城破之际命令手下禁军将领杀死自己,后梁灭亡,享国 17 年。
后唐:辉煌与衰落
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是沙陀族人,他的父亲李克用是唐末的河东节度使,与朱温是死对头。李克用曾被朱温设计谋害,虽侥幸逃脱,但从此与朱温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李存勖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天赋,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积极训练军队,与后梁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李存勖善于用人,麾下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如周德威、李嗣源、郭崇韬等。他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逐渐扭转了晋军在与后梁战争中的劣势。公元 923 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建元同光 。同年,他趁后梁内乱之机,派名将李嗣源率精骑 5000 奔袭郓州,一昼夜驱驰 200 余里,次日清晨袭占郓州。随后,李存勖亲率唐军与梁军苦战于杨刘,后梁决黄河以阻挡唐军,但梁军主力 6 万余人也被隔在决河以北。王彦章进攻郓州时又为唐将李嗣源所败,十月初王彦章于中都县兵败被俘斩。后唐降将康延孝建议分兵攻取梁都开封,李嗣源也赞成此议,并提出乘后梁段凝所率主力远隔在决河以北,开封守卫空虚,唐军应连夜奔袭开封。庄宗即派李嗣源率前军于当夜进发,第六天清晨到达开封城下后立即攻城,开封随即降唐,后梁亡。
李存勖统一北方后,后唐的势力达到了鼎盛。他继续开疆拓土,于同光三年(925)九月,派郭崇韬统兵 6 万讨伐前蜀,同年十一月灭前蜀,统治范围达到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四川、重庆、河北、陕西等省市的大部,甘肃、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然而,李存勖在统治后期却逐渐变得骄奢淫逸,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他宠信伶人,让伶人担任重要官职,参与朝政,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同时,他还猜忌功臣,杀害了郭崇韬等一批忠臣良将,使得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惶惶。
李存勖的这些行为引发了军队和百姓的强烈不满,最终导致了兴教门之变。公元 926 年,魏州发生兵变,李存勖派李嗣源前往平叛。李嗣源到达魏州后,却被叛军拥戴为帝。李存勖亲自率军前往征讨,途中士兵纷纷逃散。最后,李存勖在洛阳被伶人郭从谦射死,年仅 42 岁 。李嗣源随后进入洛阳,即皇帝位,是为后唐明宗。
明宗李嗣源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革除了庄宗时期的一些弊政,任用贤能,减轻百姓负担,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在他统治期间,后唐的政治相对稳定,百姓生活也有所改善。然而,明宗晚年也陷入了继承人的纷争之中,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相互争斗,导致朝政混乱。明宗死后,他的儿子李从厚即位,是为闵帝。闵帝性格懦弱,缺乏治国理政的能力,很快就被他的堂兄李从珂推翻。李从珂即位后,是为末帝 。末帝同样无法解决后唐面临的各种问题,后唐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后晋:燕云之痛与灭亡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他原本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手握重兵,镇守太原。李从珂即位后,对石敬瑭十分猜忌,担心他会谋反。石敬瑭为了自保,决定起兵反叛。但他深知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对抗后唐,于是便向北方的契丹求援。
契丹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其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的支持,答应了耶律阿保机的苛刻条件:割让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给契丹,并向契丹称臣,认耶律阿保机为父皇帝,自己为儿皇帝 。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屏障,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行为,使得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的天然防线,门户大开,从此陷入了契丹的威胁之下。
在契丹的支持下,石敬瑭于公元 936 年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他依靠契丹的力量,消灭了后唐,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石敬瑭在位期间,对契丹百般讨好,每年都向契丹进贡大量的财物。然而,他的这种卖国求荣的行为,遭到了许多人的唾弃和反对,就连他的亲信刘知远都看不下去,曾劝谏他:“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但石敬瑭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根本不听劝阻,继续一意孤行。
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出帝。出帝不愿再向契丹称臣,于是与契丹发生了冲突。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以此为借口,多次率军南下攻打后晋。后晋军队虽然进行了抵抗,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将领们各怀鬼胎,最终难以抵挡契丹的进攻。公元 947 年,耶律德光率军攻占开封,后晋灭亡。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正式建立辽朝 。
后汉:短暂统治与终结
后晋灭亡后,中原地区陷入了一片混乱。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 。刘知远是沙陀族人,他在石敬瑭建立后晋的过程中,曾立下汗马功劳,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后晋灭亡后,刘知远见时机成熟,便趁机称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刘知远称帝后,并没有对契丹采取有效的抵抗措施,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他认为,契丹人不适应中原地区的生活,迟早会退回北方。因此,他只是派人收复了一些被契丹占领的州县,并没有主动出击。不久后,耶律德光果然因为无法控制中原地区的局势,被迫率军北返。刘知远趁机进入开封,将都城迁至开封,正式统治中原地区。
然而,后汉的统治时间非常短暂。刘知远在位仅一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刘承祐即位,是为后汉隐帝 。隐帝即位时年仅 18 岁,他性格猜忌多疑,对朝中大臣十分不信任。在他统治期间,后汉内部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百姓生活困苦。同时,隐帝还与朝中大臣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听信谗言,杀害了杨邠、史弘肇、王章等顾命大臣,导致朝中人心惶惶。
隐帝的这些行为引起了郭威的不满。郭威是后汉的枢密使,手握重兵,他对隐帝的所作所为十分失望。公元 950 年,隐帝派人谋杀郭威,郭威被迫起兵反叛。他率领军队攻入开封,隐帝在混乱中被杀,后汉灭亡 。郭威随后称帝,建立后周,五代十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后周:变革与曙光
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出身贫寒,他早年投身军旅,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逐渐崭露头角。在后汉时期,郭威担任枢密使,掌握了军事大权。隐帝的昏庸无道让郭威深感失望,最终,他在部下的拥戴下,起兵反叛,推翻了后汉,建立了后周。
郭威即位后,深知百姓在长期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恢复社会经济,改善民生。在政治上,他重用文臣,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加强中央集权。他规定,官员必须廉洁奉公,不得贪污受贿,如有违反,必将严惩不贷。在经济上,他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他还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此外,他还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运,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郭威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后周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然而,郭威在位时间不长,他于公元 954 年去世,他的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
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君主,他胸怀大志,决心统一天下。他继续推行郭威的改革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在政治上,他以身作则,厉行节俭,裁减后宫中多余的闲人,责令地方禁止进贡甘鲜食物,后宫的嫔妃们不得奢侈浪费,使 “殿庭绝珠玉之珍”,宫中带头节俭,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有利于引导正确的社会风向 。他注重改善吏治,倡导招纳贤士,对于贪官污吏严惩不贷,营造良好的政治风气。他还鼓励直言纳谏,下诏鼓励朝廷内外的官员积极将今后的所见所闻上章论谏,此举极大地推动了良好政风的构建,有利于世宗更好地治理国家。此外,针对五代时期武人掌军权,轻易篡夺政权的情况,他重用文人执掌机要,任用文人李谷、范质为相,不许武人任相职,限制武人在朝政方面的权力,五代时期武人操纵朝政的局面至此基本结束 。
在经济上,柴荣继续推行郭威的经济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商业的管理和扶持,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他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仅保留寺院二千六百九十四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还俗僧尼多达六万一千二百人;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
在军事上,柴荣整肃军纪,加强军队建设。显德元年,他处决了与北汉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以及中级将校 70 余人,以严明军纪。班师后,他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 。他还提出 “凡兵务精不务多” 的原则,注重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他的努力下,后周的军队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柴荣有着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他采用王朴提出的 “先易后难” 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他先出兵后蜀,收回 4 州;次年伐南唐,经三年苦战,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余县;六年征辽,收回燕云十六州中的 3 州 。在北伐辽朝的过程中,柴荣率军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了瀛、莫、易 3 州及瓦桥、益津,淤口 3 关。正当他准备乘胜进取幽州时,却突患重病,被迫班师回朝。不久后,柴荣病逝,年仅 39 岁 。
柴荣的改革和军事行动,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使后周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社会秩序也得到了稳定。他的统一战略和军事行动,为北宋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虽然柴荣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但他的功绩和贡献却永载史册,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
南方割据:十国的百态生存
江南风华:南唐与吴越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南方地区也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政治格局,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史称 “十国” 。这些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其中南唐与吴越颇具代表性。
南唐(937 年 —975 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 。南唐的奠基者是徐知诰,他本是南吴的权臣,在南吴天祚元年(公元 935 年),吴帝杨溥加封他为齐王,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为齐国。天祚三年(公元 937 年)十月,徐知诰废掉杨溥,自立为帝,建立大齐政权。升元三年(公元 939 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 “唐”,史称 “南唐”。
李昪在位期间,重用人才,整顿吏治,实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南唐的政权和社会生产得到巩固和发展。他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南唐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他的统治下,南唐的户数位居十国之首,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李璟即位后,南唐的国力开始由盛转衰。李璟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扩大领土,提升南唐的影响力。他先后出兵灭闽国和南楚,使得南唐的国土面积得到了一定的拓展 。然而,这些战争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南唐的府库空虚。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李璟采用李德明的建议,广置屯田,但同时也采取了加重赋税、徭役,改革币制等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但也使得社会矛盾加剧,百姓生活困苦。
此时,北方的后周逐渐崛起,成为了南唐的强大威胁。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位有抱负的君主,他致力于统一全国,对南唐发动了多次进攻。在与后周的战争中,南唐屡战屡败,被迫割地赔款。中兴元年(公元 958 年),李璟去帝号,改称国主,并向后周称臣 。
李煜即位后,南唐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煜虽然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被誉为 “词帝”,但他在政治上却缺乏才能和决断力。面对北宋的崛起,李煜无力抵抗,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宋开宝四年(公元 971 年),李煜去除 “唐” 国号,改称 “江南国主” ;宋开宝八年(公元 975 年),宋军攻占金陵,后主李煜出降,南唐覆灭。
与南唐不同,吴越国(907 年 —978 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钱镠在杭州建立的政权,历三代五王,享国七十二年 。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镠出身贫寒,早年曾贩卖私盐,后投身军旅,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逐渐崭露头角。在唐朝末年的乱世中,钱镠抓住机遇,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占据了两浙地区。
公元 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吴越国正式建立。钱镠及其后代奉行 “保境安民” 的政策,避免与周边政权发生大规模战争,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文化。在经济上,钱镠重视水利建设,修筑了钱塘江海塘,疏浚了西湖,使得两浙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保障,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他还鼓励商业贸易,使得杭州成为了当时东南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在文化上,钱镠及其后代推崇文化教育,礼聘文人,使得吴越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时,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来到吴越,为吴越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钱镠还注重家族的传承和教育,他订立了《钱氏家训》,对后代子孙的言行举止、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钱氏家训》不仅成为了钱氏家族的行为准则,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建立后,吴越国国王钱俶审时度势,决定纳土归宋,使得吴越国地区的人民免受战乱之苦,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吴越国虽然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没有占据重要地位,但它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蜀地兴衰:前蜀与后蜀
前蜀(907 年 —925 年)由王建建立,定都成都,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早出现的割据政权之一 。王建出身贫寒,早年曾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生,被乡里人称为 “贼王八” 。后来,他投身军旅,在唐末的乱世中逐渐崛起。
王建为人机智多谋,善于用人,他麾下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足智多谋的谋士。在唐朝末年,王建趁机攻占了成都,被唐朝任命为西川节度使。此后,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兼并了东川、汉中以及秦、凤、阶、成等州,为前蜀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 907 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他沿用唐朝的制度,设立三省六部,任命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前蜀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王建晚年逐渐变得昏庸,他猜忌功臣,杀害了一些对他忠心耿耿的将领,导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他的儿子王衍继位后,前蜀的政治更加腐败。王衍生性奢侈荒淫,不理朝政,整天与一群狎客文人饮酒作乐。他大兴土木,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和园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还纵容太后、太妃卖官鬻爵,使得官场腐败之风盛行。
在王衍的统治下,前蜀的国力逐渐衰退,百姓生活困苦。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郭崇韬、李继岌率军攻打前蜀。前蜀军队毫无斗志,纷纷投降。王衍见大势已去,只好出城投降,前蜀灭亡。
后蜀(934 年 —965 年)由孟知祥建立,同样定都成都 。孟知祥本是后唐的将领,后唐灭前蜀后,他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负责管理蜀地。后来,后唐发生内乱,孟知祥趁机割据蜀地,与东川节度使董璋联合,对抗后唐。
经过一番争斗,孟知祥消灭了董璋,占据了东川,势力逐渐壮大。后唐长兴四年(933 年),孟知祥被封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吏治,减少苛税,使得蜀地的社会秩序得到了稳定,经济得到了发展。
孟知祥死后,他的儿子孟昶继位。孟昶继位初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使得后蜀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他还趁中原大乱之机,夺取了关中地区,使得后蜀的疆域得到了扩大。然而,孟昶在位后期,逐渐变得奢侈腐化,他大兴土木,修建了豪华的宫殿和园林,生活极度奢华。他还宠信宦官,使得朝政腐败,政治日益黑暗。
北宋建立后,全国统一的趋势逐渐加强。北宋乾德二年(964 年),宋太祖赵匡胤派王全斌、刘光义率军攻打后蜀。后蜀军队在王昭远等将领的率领下,进行了抵抗,但由于指挥不力,军队战斗力低下,最终被宋军击败。孟昶见大势已去,只好出城投降,后蜀灭亡。
其他六国:割据与纷争
除了南唐、吴越、前蜀和后蜀之外,南方还有南吴、闽、楚、南汉、南平五个割据政权,北方则有北汉政权,它们共同构成了五代十国时期 “十国” 的局面。
南吴(902 年 —937 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为杨行密所建,又称 “杨吴”,定都广陵(今江苏扬州) 。杨行密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参加过唐末农民起义,后应募为州兵,逐渐崭露头角。唐昭宗景福元年(892 年),杨行密升任淮西节度使,占据了江淮地区,成为东南实力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 年),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吴王,正式建立了南吴政权。
杨行密去世后,他的儿子杨渥继位。杨渥是一个纨绔子弟,生性喜好游玩作乐,在为父服丧期间也不忘日夜饮酒,并且点燃粗大如围的蜡烛来击球,一支蜡烛费钱数万。他的不良行为受到张颢、徐温的劝谏,但他屡劝不听,还对二人出言不逊并想除掉二人,他的亲信又不断欺压元勋旧臣,致使将领们颇感不安。公元 907 年,张颢、徐温突然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成为傀儡。同年五月,张颢与徐温暗中派刺客将杨渥杀死,立其弟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同平章事、吴王。
杨隆演继位后,张颢、徐温继续把持军政大权。后来张颢与徐温出现矛盾,徐温派左监门卫将军钟泰章袭杀张颢,徐温一个人担任左、右牙指挥使,独揽大权。徐温掌权后,逐步翦除杨氏旧将势力,稳固自己的地位。天佑十六年(公元 919 年),徐温呈请杨隆演即皇帝位,杨隆演不许。又请即吴王位,杨隆演才接受。于是正式建立吴国,改元武义,任命徐温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 。
南吴武义二年(公元 920 年),杨隆演去世,徐温拥立杨溥继任吴王。南吴顺义七年(公元 927 年),徐温病死,养子徐知诰继续操控吴国政权。同年,吴王杨溥僭号称帝,改元乾贞,任命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 。南吴大和七年(公元 935 年),南吴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为齐国。天祚三年(公元 937 年),徐知诰废掉杨溥,自立为帝,建立大齐政权,南吴灭亡。
闽(909 年 —945 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王审知建立,定都福州 。王审知是光州固始人,唐末时期,他跟随兄长王潮加入了农民起义军,后逐渐占据了福建地区。唐昭宗景福二年(893 年),王潮被任命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乾宁四年(897 年),王潮病逝,王审知继任福建观察使,后又被封为琅琊王、威武军节度使。
后梁开平三年(909 年),王审知被后梁太祖朱温封为闽王,正式建立闽国。王审知在位期间,采取了 “保境安民” 的政策,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避免战争,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文化。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福建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他还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使得福州成为了当时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之一。在文化上,他礼聘文人,兴办学校,使得福建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相互争斗,导致闽国内乱不断。闽永隆五年(943 年),王审知的儿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闽天德三年(945 年),王延政改国号为闽,不久后被南唐所灭。
楚(896 年 —951 年)是五代十国时期马殷在湖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潭州(今湖南长沙) 。马殷是许州鄢陵人,早年参加过秦宗权的军队,后归附孙儒。孙儒死后,马殷率领余部投奔了刘建锋。乾宁元年(894 年),刘建锋、马殷率领军队进入湖南,逐渐占据了湖南地区。乾宁三年(896 年),刘建锋被部下杀死,马殷被推举为帅,被唐朝任命为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
后梁开平元年(907 年),马殷被后梁太祖朱温封为楚王,正式建立楚国。马殷在位期间,采取了 “上奉天子,下抚士民”“保境安民” 的政策,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避免战争,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文化。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百姓种植茶树,发展茶叶贸易,使得湖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他还积极发展商业贸易,使得潭州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在文化上,他礼聘文人,兴办学校,使得湖南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马殷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相互争斗,导致楚国内乱不断。后周广顺元年(951 年),楚国发生内乱,南唐趁机派边镐率军攻打楚国,楚国灭亡。
南汉(917 年 —971 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刘䶮建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 。刘䶮是蔡州上蔡人,其兄刘隐是唐末岭南东道节度使。刘隐死后,刘䶮继任岭南东道节度使。后梁贞明三年(917 年),刘䶮在番禺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刘䶮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南汉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还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使得番禺成为了当时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之一。在文化上,他礼聘文人,兴办学校,使得南汉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然而,刘䶮及其后代大多残暴荒淫,统治腐败。南汉后主刘鋹更是昏庸无道,他信任宦官,将朝政大权交给宦官掌管,使得朝政腐败,政治日益黑暗。北宋开宝四年(971 年),宋军进攻南汉,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南平(924 年 —963 年)又称荆南,是五代十国时期高季兴建立的政权,定都荆州(今湖北江陵) 。高季兴是陕州硖石人,早年曾是朱温的部下,后被朱温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后唐同光二年(924 年),高季兴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封为南平王,正式建立南平国。
南平国地狭兵弱,实力弱小,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只能依靠向周边政权称臣纳贡来维持生存。高季兴及其后代经常拦截周边政权的贡使,抢夺财物,因此被称为 “高赖子”。北宋建隆四年(963 年),宋军借道南平攻打湖南,南平国主高继冲投降,南平灭亡。
北汉(951 年 —979 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为刘崇所建,定都晋阳(今山西太原) 。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后汉建立后,他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后汉隐帝刘承祐在位期间,猜忌大臣,杀害了杨邠、史弘肇等顾命大臣,郭威被迫起兵反叛。公元 950 年,郭威攻入开封,隐帝被杀,后汉灭亡。
刘崇得知后汉灭亡后,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弱小,为了对抗后周和北宋,刘崇向契丹称臣,认契丹皇帝为父皇帝,自己为儿皇帝,依靠契丹的支持来维持统治。
北汉历代君主大多昏庸无能,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打北汉,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五代十国的历史正式结束,北宋基本统一了全国。
历史余音:五代十国的深远影响
政治遗产:对后世制度的启示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政治局势极为动荡。这种混乱的局面为后世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宋朝建立后,充分吸取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经验教训,大力强化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宋太祖赵匡胤通过 “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兵权,将军事大权收归中央 。同时,他还实行了 “更戍法”,定期更换军队的驻地和将领,使得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从而削弱了地方军事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在行政方面,宋朝实行了 “二府三司制”,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分开,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掌管。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三者相互制衡,加强了皇权。此外,宋朝还在地方上设立了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在官员选拔方面,宋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使得更多的庶族地主有机会进入仕途。科举制度的完善,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宋朝实现了较长时间的国家统一与稳定,避免了五代十国时期那种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成为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历史背景和推动力。
经济转型:南北格局的重塑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地区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江南经济重心的地位,开启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这些南迁的人口,不仅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牛耕、灌溉等,还促进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其次,南方的统治者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减轻赋税等。例如,吴越国的钱镠重视水利建设,修筑了钱塘江海塘,疏浚了西湖,使得两浙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保障,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此外,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产量大幅增加。“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在全国农业生产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时,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如茶叶、棉花等。茶叶的种植和贸易,成为了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在手工业方面,南方地区的丝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南唐的丝织业发达,所产的丝绸质地优良,远销海外;吴越的造船业技术先进,能够建造大型的海船,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南方的陶瓷业也独具特色,如越窑的青瓷、景德镇的青白瓷等,都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商业方面,南方地区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城市繁荣。南唐的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和吴越的都城杭州,都是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同时,南方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的贸易往来频繁。
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后世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南方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所在,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化传承:乱世中的文艺之光
尽管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但文化艺术却呈现出别样的繁荣景象,在诗词、绘画、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词方面,五代十国时期是词的重要发展阶段,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两大创作中心。西蜀的词人如韦庄、欧阳炯等,他们的作品情感真挚、风格独特,被后人誉为花间派的代表。花间派词人多写男女情爱、离愁别绪,词风绮丽香艳,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唐的词人则以冯延巳、李璟、李煜等人最为著名。李煜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情感深沉、意境开阔,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作多描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局限。他在国亡被俘后所写的词,更是充满了对身世的慨叹和对往昔的怀恋,如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为北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五代十国时期的诗词创作,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绘画方面,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北方的荆浩、关仝擅长画山水,他们的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被后人誉为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荆浩的《匡庐图》,以全景式的构图,展现了庐山的雄伟壮观,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南方的董源、巨然则以水墨描绘江南景色见长,他们的作品清新淡雅、韵味悠长,是南方山水画的重要代表。董源的《潇湘图》,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画面中江水浩渺,山峦起伏,渔船往来,充满了诗意。此外,黄筌的宫廷花鸟画和徐熙的江湖水鸟画也各具特色,两人的作品风格迥异,但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黄筌的花鸟画注重写实,色彩艳丽,笔法细腻;徐熙的花鸟画则注重意境,笔墨简洁,自然生动。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传世的艺术珍品,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构图,展现了五代时期宫廷生活的真实面貌,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史学方面,五代十国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旧唐书》无疑是这一时期杰出的史学著作。唐代原有的历史记载,由于战乱而大量遗失。五代时,人们开始重视搜集唐代的史料。后梁、后唐的皇帝纷纷下令征集唐代的家传、公私章疏,并保护唐人碑碣,为《旧唐书》的编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旧唐书》的编撰工作历时数年,由刘昫、张昭远等人共同完成。尽管该书在某些方面被认为缺乏深度加工,但它却保存了大量的唐代原始资料,对于后世研究唐代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此外,五代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的史学著作,如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王定保的《唐摭言》等,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唐代的历史与文化,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