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政策下,中国延缓美豆采购,巴西迎来黄金机遇,中美贸易格局再度变化!
发布日期:2025-09-18 06:21 点击次数:112
9月上旬,美国爱荷华、伊利诺伊一带进入收割季。堆满黄豆的卡车开进粮仓,期货盘面却走不出亮点。最扎眼的,是中国买家迟迟不下新单。贸易行里传一句话:静得有点不对劲。
往年这个点,中国油厂会锁一批10月至12月船期,先保压榨,再看价差。然后再补几船美国湾口货,平衡巴西与美国的到港节奏。今年不一样,公开成交寥寥,检验发运周报也没见起色。说明买方在等,更在算。
先摆过往的盘。中国是全球最大大豆买家,2023年进口约9981万吨。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巴西供货约7000万吨,美国约2400万吨。同样的,过去美国在中国份额更高,现在轮到巴西站前排。
这回不是美国田里出问题。今年市场更像是“价差说了算”。巴西港口FOB报价加运费,算到华东、华南,往往压着美湾一头。再加上雷亚尔走弱、巴西物流提速,结果就是巴西豆更容易成交。
对中国油厂来说,账本就三样:到岸价、压榨利润、资金成本。人民币汇率、信用证利率也要一并考虑。还有,船期要稳,政策要稳。谁能给稳定,谁就更容易拿到合同。
掰手腕不是今年才开始。2018年起,美国对华启动301关税,中国随即对美大豆加征25%关税,后续通过“排除”机制阶段性放行。因为这个,交易条款多了变量,买卖双方都更谨慎。
关税阴影之下,信任被打了折扣。油厂不愿押长单,贸易商也不愿压库存。再说,一遇到政坛火气上来,关税、许可、审查就可能变。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分散采购。
2020到2021年,第一阶段协议带来一波回流,美豆走了一阵。接着,2022到2023年,中国对巴西的依赖再次抬头,份额常年在七成上下。事实反复证明,谁能持续供货,谁就站得稳。
与此同时,巴西扩种没停。北方港口出海通道打通,铁路、公路与内河联运更顺。桑托斯、巴拉那瓜往外装,北部港口直走大西洋,再转入中国航线,时间和费用都在抠。
不只大豆,蛋白链条也在调整。中国进口牛肉里,巴西长期排第一。口岸检疫和企业准入日渐常态化,供应更可预期。同样的逻辑:来源多一点,风险就小一点。
国内这边也在加码。近两年国产大豆稳定在4000万吨上下,单产稳步提升,黑龙江、内蒙古、黄淮海都有扩种。还有中央厨房、豆制品工厂的需求结构在变,食用豆和非转基因豆更被重视。
把这些拼在一起,就能理解今年的“静”。中方采购更讲节奏,先看巴西、再看美国,再把国内与替代油脂一起算进去。多元是底,灵活是手,风险控制是底线。
美国农场主的压力是真实的。内陆现货升贴水回落,驳船费和仓储费挤利润,压榨厂也在抢豆。美国农业信贷体系的研究多次提醒:对华需求的不确定,是年度收益的头号风险。
特朗普这几年多次把农产品当筹码,社交账号上也多有喊话。问题在于,交易靠的是可兑现的合同,不是话语。一朝变脸,买家要几年才能重建信任,这在农产品上尤其如此。
收个尾,拉回现场:爱荷华一处粮仓外,联合收割机夜里还在轰鸣,昏黄灯光下尘土翻飞。仓管员盯着手机,邮箱里没有来自青岛和南通的询价单,只有几封巴西检验报告。等下一船会从哪里来,这个秋天谁先出手,价格会给出答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