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追谥功臣的时候为何唯独漏了赵云?一年后补谥藏着这些隐情?
发布日期:2025-10-11 00:06 点击次数:83
景耀三年(260年)的秋天,蜀汉的成都城里透着一股不一样的气氛——后主刘禅要给已故的开国功臣追封谥号了。这可不是小事,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功绩、品德的盖棺定论,尤其是对跟着刘备打天下的老臣来说,能得到朝廷追谥,那是家族的荣耀,也是对他们一辈子忠心的认可。
消息传出来的时候,满朝文武都在猜,这第一批追谥的会有谁。毕竟蜀汉从刘备创业到现在,几十年里出过不少能臣猛将,论功劳、论资历,能上榜的人可不少。可等到诏书正式颁布,大家一看名单,却都愣住了——名单里有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五个响当当的名字,没一个人质疑他们的资格,可偏偏少了一个谁都没想到会缺席的人。
这个人,当年在长坂坡抱着刘禅从曹操百万大军里杀出来,后来又在江上把被劫持的刘禅抢回来,两次救了刘禅的命;这个人,跟着刘备从荆州到益州,从汉中到成都,打了无数硬仗,汉水之战里用“空营计”吓退曹操,连诸葛亮都夸他勇猛;这个人,一辈子忠心耿耿,不贪财、不恋权,连刘备都称他“一身是胆”。他就是赵云,赵子龙。
连杀了夏侯渊、定军山立大功的黄忠都在名单里,连早死的谋士庞统都能上榜,怎么就漏了两次救主的赵云?这事儿不仅当时的大臣们想不通,连后世读史的人都觉得纳闷。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刘禅到底为啥漏了赵云,又为啥在一年后突然想起要给赵云补谥,这里面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1 景耀三年的追谥:刘禅为啥先选了这五个人?
要弄明白赵云为啥被漏,得先搞清楚景耀三年这时候,刘禅为啥突然要追谥功臣。这时候的蜀汉,早就不是刘备活着的时候那样了——诸葛亮去世十几年了,姜维虽然还在坚持北伐,但蜀汉的国力一年不如一年,曹魏那边司马家已经掌控了大权,随时可能南下。刘禅心里清楚,这时候朝廷需要凝聚力,需要让大臣们、将士们记起当年蜀汉创业的不容易,记起那些老功臣的功劳,这样大家才能拧成一股绳,守住刘备留下的江山。
所以这次追谥,不是随便选几个人,而是有讲究的,每一个人都代表着蜀汉不同的“派系”和“功绩符号”,咱们一个个说:
第一个是关羽,追谥“壮穆侯”。关羽不用多说,刘备的拜把子兄弟,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虽然正史里没明确说“五虎将”,但关羽的地位绝对是最高的)。当年刘备丢了徐州,关羽带着刘备的家眷投降曹操,后来得知刘备的消息,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回来,这份忠心没人能比。后来他守荆州,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虽然最后败走麦城被杀,但在蜀汉军民心里,关羽就是“忠义”的代名词。追谥关羽,就是告诉所有人,蜀汉最看重的就是“忠”,连关羽这样的大功臣朝廷都没忘,其他人只要忠心,朝廷也不会亏待。
第二个是张飞,追谥“桓侯”。张飞也是刘备的拜把子兄弟,跟关羽一样,从刘备在涿郡起兵就跟着,一辈子打了无数硬仗。入蜀的时候,张飞带军平定江州,义释严颜,不仅打了胜仗,还收服了当地的民心;后来守汉中,虽然最后因为脾气暴躁被手下杀了,但他的勇猛和对刘备的忠心,也是蜀汉的精神支柱。追谥张飞,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资历和功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和关羽一样,是“元老派”的代表,能安抚那些跟着刘备打天下的老臣后代。
第三个是马超,追谥“威侯”。马超的情况跟关羽、张飞不一样,他原本是凉州的军阀,后来走投无路才投降刘备。可马超的作用很大——他在凉州、羌人里面威望极高,刘备能顺利拿下益州,马超的威慑力帮了不少忙;后来刘备称帝,马超也是劝进的大臣之一。追谥马超,是为了安抚那些“降将派”,告诉他们只要为蜀汉出力,不管你以前是啥身份,朝廷都会认可你。而且马超的“威”字谥号,也正好体现了他当年震慑羌胡的功劳,很贴切。
第四个是庞统,追谥“靖侯”。庞统是刘备的重要谋士,跟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当年刘备要取益州,庞统给了好几个计策,最后跟着刘备进兵雒城,中箭身亡,算是为蜀汉的基业牺牲的。庞统代表的是“谋士派”,追谥他,是为了表彰那些为蜀汉出谋划策、甚至献出生命的文臣,也让现在的谋士们觉得有奔头——只要你能为国家出力,就算早死,朝廷也会记得你的功劳。
第五个是黄忠,追谥“刚侯”。黄忠也是降将,原本是长沙太守韩玄的手下,后来投降刘备。他最出名的功劳就是定军山之战,一刀斩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渊,这一战直接让刘备拿下了汉中,是蜀汉最关键的胜仗之一。黄忠虽然年纪大,但勇猛不输年轻人,“刚侯”这个谥号正好配他。追谥黄忠,一方面是认可他定军山的大功,另一方面也是跟马超一样,安抚降将,同时也鼓励军中的老将——只要能打仗,不管多大年纪,朝廷都看得见。
你看,这五个人,覆盖了元老派、降将派、谋士派,每一个都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刘禅选他们,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目的就是为了凝聚人心。可问题来了,赵云呢?赵云既不是降将,也不是后来才加入的,他早在刘备在袁绍手下的时候就跟着了,论资历不输张飞;论功劳,他两次救刘禅,平定益州郡县,汉水之战退曹操,哪一样都不比黄忠、马超差;论忠心,他一辈子跟着刘备、刘禅,从来没二心,甚至刘备要伐吴的时候,他还敢直言劝谏,这样的人,怎么就没在第一批名单里?
2 赵云:两次救刘禅的“救命恩人”,功绩真的不够吗?
要我说,刘禅漏了赵云,绝对不是因为赵云的功绩不够——咱们随便拎出赵云的几件事,都能看出他有多重要,尤其是对刘禅来说,赵云简直是他的“再生父母”。
第一件事,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坂坡救主。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带着大军南下,刘备带着老百姓往江陵逃,结果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追上,一下子就乱了套。刘备自己都顾不上家眷,带着张飞、诸葛亮等人先跑了,等他安定下来才发现,老婆甘夫人、儿子刘禅(那时候还叫阿斗)都没跟上来,早就被乱军冲散了。
这时候,赵云站了出来。他本来也跟着刘备跑了,可发现少主没了,二话不说,掉转马头就往曹操的大军里冲。当时所有人都以为赵云是投降曹操去了,连刘备都有点怀疑,可张飞不信,说赵云绝对不会背叛。果然,赵云在乱军里找到了甘夫人和刘禅,甘夫人当时已经受了伤,赵云先把她护送到安全的地方,然后抱着襁褓里的刘禅,单枪匹马往回冲。
那时候曹操的大军已经围上来了,黑压压的全是人,赵云手里就一把枪、一匹马,身边连个帮手都没有。可他硬是凭着一股狠劲,杀了曹操的不少将领,从百万大军里杀出一条血路,最后把刘禅平平安安地送到了刘备面前。刘备看到赵云抱着刘禅回来,又累又伤,感动得把刘禅往地上一摔(虽然《三国志》里没明确写“摔阿斗”,但演义里这个情节很形象),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你想想,要是没有赵云,刘禅这时候早就没了,哪还有后来的后主?
第二件事,是截江夺阿斗。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去益州帮刘璋,把赵云留在荆州,辅佐关羽,同时保护自己的家眷(当时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也在荆州)。后来孙权想把孙尚香和刘禅骗回东吴,用刘禅当人质,要挟刘备还荆州。孙尚香真就带着刘禅上了船,准备过江。
这时候又是赵云,听说消息后,赶紧带着人往江边跑,正好赶上船刚要开。赵云二话不说,跳上船就把刘禅抢了回来。这次要是没赵云,刘禅被带到东吴,刘备就算想救,也得受制于孙权,蜀汉的未来可能就彻底变了。所以说,赵云对刘禅有两次救命之恩,这份恩情,比天大,刘禅怎么可能忘了?
除了救主,赵云的军事功劳也一点不差。比如入蜀之战,刘备打益州的时候,赵云跟着诸葛亮、张飞一起从荆州出发,溯江而上,一路上平定了江州、江阳、犍为等郡县,没打多少硬仗就拿下了大片地盘,为刘备顺利拿下益州立下了大功。后来刘备拿下成都,想把成都的房子、土地分给手下的将领,赵云还站出来反对,说“现在天下还没平定,咱们应该把土地还给老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样老百姓才会支持咱们”,刘备听了他的话,果然没分土地,也因此赢得了益州百姓的民心。
还有汉水之战,这是赵云最精彩的一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和曹操在汉中打仗,赵云带着少量兵力去接应黄忠,结果黄忠没按时回来,赵云反而遇上了曹操的大部队。赵云兵力少,打不过,就边打边退,回到营寨后,手下想关门死守,赵云却下令:“把营门打开,所有士兵都埋伏起来,不准出声!”
曹操的大军追到营门口,看到营门大开,里面静悄悄的,反而不敢进去了——他们知道赵云勇猛,怕里面有埋伏。这时候赵云突然下令擂鼓,弓箭手一起射箭,曹操的士兵以为真有埋伏,吓得掉头就跑,互相踩踏,掉进汉水淹死的不计其数。这就是赵云的“空营计”,比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早了几十年!诸葛亮后来听说这件事,都忍不住夸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你说,这样的赵云,论资历、论功劳、论对刘禅的恩情,哪一点比不上黄忠、马超?可刘禅第一批追谥,偏偏就漏了他,这到底是为什么?
3 赵云被漏追谥:是刘禅忘了,还是有别的隐情?
关于赵云被漏追谥的原因,史书里没明说,但咱们可以结合当时的情况,猜一猜可能的原因,这里面说不定有你没听过的隐情。
第一个可能,是赵云的职位“不够高”。你别不信,虽然赵云功劳大,但他的官职确实一直比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低。刘备称帝的时候,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右将军,马超是左将军,黄忠是后将军,这四个人都是“四方将军”,属于高级将领;而赵云呢,当时只是“翊军将军”,这个职位是刘备专门为他设的,听起来好听,但级别比四方将军低不少。
后来刘禅继位,赵云虽然升了官,比如中护军、征南将军,但还是没到“四方将军”“骠骑将军”那种顶级职位。而古代追谥,往往会参考一个人的最高官职,官职高的更容易被优先考虑。刘禅第一批追的五个人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是四方将军以上,庞统虽然是谋士,但他是“军师中郎将”,地位跟诸葛亮差不多。赵云的官职相对低,可能就被刘禅暂时放在了后面,想着后面再补,结果一忙就忘了。
第二个可能,是刘禅当时“顾此失彼”。景耀三年的时候,蜀汉的情况不太好——姜维刚打了几次北伐,都没成功,军队损失不小;曹魏那边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忙着夺权,对蜀汉的压力越来越大。刘禅这时候追谥功臣,主要是想尽快安抚各个派系,稳定人心。
你看第一批追的五个人,正好覆盖了元老派(关张)、降将派(马黄)、谋士派(庞统),这三个派系是当时蜀汉最需要安抚的——元老派是根基,降将派是重要助力,谋士派是智囊。而赵云呢?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或者说,他是“纯刘备嫡系”,一辈子只忠于刘备、刘禅,不跟任何派系抱团。刘禅可能觉得,赵云的后人、支持者都比较低调,就算晚一点追谥,也不会有太大意见,所以就先紧着那些“容易出问题”的派系来,结果没想到,反而引起了更大的议论。
第三个可能,是赵云去世时间太早,刘禅“记忆模糊”。赵云是建兴七年(229年)去世的,而刘禅追谥功臣是景耀三年(260年),中间隔了整整31年!31年啊,刘禅登基的时候才17岁,赵云去世的时候他27岁,等到追谥的时候,他都快60岁了。这么多年过去,刘禅身边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当年跟着赵云的老臣也没剩几个了,他可能真的一时没想起来——毕竟关羽、张飞、马超这些人,要么是他叔叔辈的,要么是名声太大,而赵云虽然救过他,但平时太低调,不像关羽那样“威震华夏”,也不像张飞那样“勇猛过人”,所以刘禅在列名单的时候,就不小心把他漏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没人提醒刘禅。景耀三年的时候,诸葛亮早就去世了,蒋琬、费祎也不在了,朝中的大臣主要是姜维、董厥、樊建这些人。姜维虽然是大将军,但他是后来降蜀的,跟赵云虽然有交集(姜维降蜀是建兴六年,赵云当时还在),但可能没那么熟;董厥、樊建这些人,更关注的是北伐和防御曹魏,可能也没注意到名单里漏了赵云。所以刘禅自己没想起来,别人也没提醒,赵云就这么被漏了。
可不管是哪种原因,漏了赵云都是个大问题——毕竟赵云是两次救主的功臣,要是就这么被忘了,不仅赵云的后人心寒,军中的将士也会觉得朝廷“忘恩负义”,反而会影响凝聚力,这可不是刘禅想看到的。那后来,刘禅是怎么想起要给赵云补谥的呢?这里面就有个小转折了。
4 一年后突然补谥,是谁提醒了刘禅?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赵云会被永远遗忘在功臣名录之外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景耀四年(261年)的春天,也就是第一次追谥过去才半年多,刘禅突然下了一道诏书,说要给赵云追谥!
这事儿来得太突然了,满朝文武都很惊讶:陛下这是咋了?去年追谥的时候把赵云漏了,现在怎么突然想起他了?是自己突然记起来了,还是有人在背后提醒了他?
关于这件事,史书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刘禅自己“幡然醒悟”。可能是在第一次追谥之后,有人在私下里议论,说“赵云将军两次救主,怎么没在名单里?”这些话传到了刘禅耳朵里,他才猛然想起:对啊!当年要是没有赵叔叔,我早就死在长坂坡或者东吴了,怎么能把他忘了呢?于是赶紧下令,要给赵云补谥。
另一种说法,是姜维提醒了刘禅。这种说法更可信一些,因为姜维当时是大将军,掌管军事,赵云是武将,属于姜维的“前辈”,而且姜维对赵云的功绩也很了解。可能是姜维看到第一次追谥漏了赵云,军中有些将士有怨言,就找了个机会跟刘禅说:“陛下,赵云将军当年跟着先帝打天下,两次救您于危难之中,汉水之战又立了大功,这样的功臣没被追谥,恐怕会让将士们寒心啊。”刘禅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赶紧安排补谥的事。
不管是哪种原因,刘禅能想起给赵云补谥,总算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而且刘禅这次补谥,做得很用心——他没有直接自己定谥号,而是先下了一道诏书,把赵云的功劳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然后让大臣们一起商议,该给赵云定个什么谥号。这道诏书,《三国志》注引《云别传》里有记载,写得很感人,咱们可以看看:
“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翻译过来就是:“赵云当年跟着先帝,功劳很多。我小时候,经历了很多艰难,全靠他忠诚顺从,才让我脱离危险。谥号是用来表彰大功臣的,外面的人都觉得赵云应该有谥号。”
你看,刘禅在诏书里特意提到“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就是在强调赵云救他的恩情,这说明他心里其实是记得赵云的好的,只是之前一时疏忽忘了。而且他说“外议云宜谥”,就是把“要给赵云补谥”的理由说成是“大家都这么觉得”,既给了赵云面子,也让自己下了台阶,不得不说,刘禅这时候还是有点小聪明的。
那大臣们商议的结果怎么样呢?当时的大将军姜维站了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他的意见,直接决定了赵云的谥号——顺平侯。这个谥号到底好不好?为什么姜维会选这两个字?咱们接着往下说。
5 顺平侯:一个谥号道尽赵云的一生
姜维作为大将军,又是蜀汉当时的军事核心,他的意见在大臣们中间很有分量。他对赵云的评价很高,说:“赵云将军一辈子跟着先帝,南征北战,功劳赫赫,而且忠心耿耿,义薄云天,从来不会违反法度,治军也很严整。按照古代的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所以应该给赵云追谥‘顺平侯’。”
咱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谥号,你就知道有多贴切了。
首先是“顺”字,“柔贤慈惠曰顺”。这里的“顺”不是“顺从”的意思,而是说赵云性格温和,对人仁慈,有贤德。咱们可以想想赵云的生平:他救了甘夫人和刘禅,从来没拿这件事邀功;刘备想分土地给将领,他站出来反对,替老百姓说话;他这辈子没跟谁争过功、抢过权,就算官职比别人低,也从来没抱怨过。这些都能看出他的“柔贤慈惠”,“顺”字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然后是“平”字,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执事有班曰平”,就是说赵云做事有规矩、有章法,不管是带兵还是处理事务,都井井有条;另一个是“克定祸乱曰平”,就是说赵云能平定叛乱、解除危难。咱们看看赵云的功劳:入蜀的时候平定郡县,是“克定祸乱”;汉水之战退曹操,也是“克定祸乱”;他治军严格,士兵们都服他,这就是“执事有班”。所以“平”字不仅体现了赵云的军事能力,还体现了他的治军水平,非常全面。
“顺平侯”,两个字,把赵云的品德、能力、功劳都概括了,没有夸大,也没有遗漏,既符合正史里赵云的形象,也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刘禅听了姜维的建议,马上就同意了,于是赵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谥号——顺平侯。
消息传出去后,军中的将士们都很高兴,赵云的儿子赵统、赵广更是感激涕零——他们父亲一辈子的功劳,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安慰。而老百姓也觉得,赵云配得上这个谥号,毕竟当年赵云救主、护民的故事,早就传遍了蜀地,大家都很敬佩他。
这次补谥,虽然晚了一年,但效果很好——不仅没让赵云的功绩被埋没,反而因为“补谥”这件事,让更多人记住了赵云的忠心和功劳。甚至到了后来,人们提到蜀汉的功臣,都会把赵云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虽然正史里没有“五虎将”的说法,但在老百姓心里,赵云早就成了“五虎将”之一,而“顺平侯”这个谥号,也成了赵云一生的最佳注脚。
6 野史与演义:赵云的形象为什么越来越“神”?
咱们前面说的都是正史里的内容,但其实在野史和《三国演义》里,赵云的形象更丰满,也更“神”,而“漏谥又补谥”这件事,也被加了不少细节,让故事更好看。
比如在《三国演义》里,长坂坡救主的情节被写得更精彩:赵云不仅抱着刘禅杀了出来,还七进七出,杀了曹操五十多员大将,最后曹操看到赵云这么勇猛,都忍不住说“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下令不准放冷箭,这才让赵云顺利突围。这段描写虽然比正史夸张,但却让赵云的“勇猛”形象深入人心,也让更多人觉得,这么厉害的赵云,怎么能漏追谥呢?
还有截江夺阿斗的情节,《三国演义》里加了张飞的戏份——赵云跳上船抢刘禅,孙尚香不让,正好张飞带着人赶到,帮着赵云一起把刘禅抢了回来,还痛骂了孙尚香一顿。这段虽然是演义加的,但也突出了赵云和张飞的关系好,同时也让赵云“救主”的功劳更显眼。
在野史里,关于赵云被漏追谥的原因,还有一种更有意思的说法:说刘禅小时候因为赵云救过他,对赵云很依赖,甚至把赵云当成“叔叔”。后来赵云去世,刘禅很伤心,但因为当时诸葛亮还在,朝政都由诸葛亮打理,刘禅没机会给赵云追谥。等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忙着处理朝中的事,加上姜维北伐,一直没顾上。直到景耀三年追谥功臣,他本来想把赵云加进去的,结果太监传旨的时候,不小心把赵云的名字漏了,刘禅也没检查,就这么颁下去了。后来有人发现了,告诉了姜维,姜维再提醒刘禅,这才补了谥。
当然,野史的说法不一定可信,但也能看出,老百姓对赵云的喜爱——大家都不愿意相信刘禅会故意漏了赵云,所以宁愿相信是“意外”或者“被提醒”,也不愿意相信是刘禅忘恩负义。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更是把“补谥赵云”这件事写得很感人,他在书里加了一段刘禅的心理描写,说刘禅看到赵云的灵位,突然想起当年长坂坡的事,忍不住哭了,说“朕若负子龙,天诛地灭!”然后马上安排追谥。这段描写虽然是虚构的,但却符合老百姓对刘禅的期待——就算刘禅平时有点昏庸,但在对待救命恩人这件事上,他不能糊涂。
正是因为正史的记载、野史的补充、演义的渲染,赵云的形象才越来越“完美”:他不仅勇猛、忠心,还仁慈、正直,是一个“没有缺点”的武将。而“漏谥又补谥”这件事,也成了赵云故事里的一个小高潮——它让赵云的形象更真实,也让人们更记住了他的功劳,毕竟“迟到的认可”总比“永远的遗忘”好。
7 赵云的影响:从历史功臣到“国民武将”
赵云被追谥为顺平侯,虽然晚了一年,但这件事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很大。
对当时的蜀汉来说,补谥赵云稳定了军心和民心。赵云在军中威望很高,很多将士都是看着赵云的故事长大的,甚至把他当成榜样。补谥赵云,让将士们觉得“朝廷不会忘了任何一个功臣”,打仗更有劲头了;而老百姓也觉得,朝廷能认可赵云这样的“好官”“好将”,说明蜀汉还是有希望的,对朝廷的认可度也更高了。虽然最后蜀汉还是在景耀六年(263年)灭亡了,但补谥赵云这件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蜀汉的衰落。
对赵云的后人来说,“顺平侯”这个谥号是家族的荣耀。赵云的儿子赵统,后来官至虎贲中郎督,负责保卫皇宫,这跟赵云当年保护刘备、刘禅的职责很像;赵云的另一个儿子赵广,跟着姜维北伐,最后战死在沓中,也算是继承了赵云的忠勇。如果没有这个谥号,赵云的后人可能不会有这么高的地位,也不会被朝廷重用。
而对后世来说,赵云的影响就更大了——他成了中国历史上“完美武将”的代表。很多人喜欢赵云,不是因为他有多能打,而是因为他的“人品”:他忠心耿耿,却不愚忠(刘备伐吴他敢劝谏);他勇猛过人,却不嗜杀(从不滥杀无辜);他有功劳,却不邀功(从不争名夺利)。这种“德才兼备”的形象,正好符合中国人对“英雄”的期待。
在后来的文学、戏曲、影视里,赵云的形象一直很正面。比如京剧里的赵云,是“武生”的代表角色,穿着白色的战袍,拿着长枪,英姿飒爽;明清时期的小说里,只要提到“忠勇”的武将,都会拿赵云做例子;现在的电视剧、游戏里,赵云也是“热门角色”,比如《三国》电视剧里,聂远演的赵云,既勇猛又深情,圈了很多粉;游戏《王者荣耀》里的赵云,更是被称为“天美的亲儿子”,技能强、颜值高,深受玩家喜欢。
甚至到了今天,还有很多人把赵云当成“偶像”,有人喜欢他的忠勇,有人喜欢他的低调,有人喜欢他的仁慈。而“顺平侯”这个谥号,也成了赵云的“名片”,只要提到“顺平侯”,大家就会想到那个在长坂坡救主、在汉水退曹操的赵子龙。
咱们回头想想,如果景耀三年刘禅没有漏追谥赵云,而是直接把他加进第一批名单里,可能就没有后来这么多故事了。正是因为“漏了又补”,才让赵云的形象更有层次感,也让更多人记住了他的功劳。有时候,一点小小的“遗憾”,反而会让英雄的故事更动人,不是吗?
结语:赵云的“幸运”——被遗忘过,却从未被真正忘记
赵云的一生,不算一帆风顺——他跟着刘备的时候,没享过多少福,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仗;他的官职一直比别人低,甚至有人觉得他“不受重用”;他去世三十多年后,还被刘禅不小心漏了追谥。可赵云又是幸运的——他两次救主,让自己的名字和刘禅的命运绑在了一起;他的忠勇和仁慈,让他在军中、民间都有很高的威望;最后,他还是得到了“顺平侯”的谥号,让自己的功劳被永远记录在史书里。
其实,赵云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英雄,不会因为一时的被遗忘而被埋没。就算你当时没得到认可,就算别人暂时没看到你的功劳,只要你真的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实事,只要你有足够的才华和品德,总有一天,你的价值会被发现,你的名字会被记住。
就像赵云一样,他可能没想到自己会被漏追谥,也可能没想到一年后会被补谥,但他一辈子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跟着刘备打天下,保护刘禅的安全,替老百姓说话,治军严格,忠心耿耿。正是因为他做了这些事,所以就算被遗忘过,也总会被想起;就算去世了,也会被后人永远敬佩。
现在,当我们提到赵云,想到的不是他的官职有多高,也不是他的谥号有多好听,而是那个在长坂坡抱着刘禅、单枪匹马闯曹营的身影,是那个在汉水岸边打开营门、吓退曹操大军的身影,是那个一辈子忠勇、仁慈、正直的赵子龙。而这,可能就是对一个英雄最好的纪念吧。
对此,你怎么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