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60年援非一万两千亿,贫困率竟反弹三倍,哪里出了问题

发布日期:2025-10-10 12:07    点击次数:97

过去五十年的时间里,援助非洲的资金总额已经超过了1.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还比西班牙、澳大利亚这些发达国家一整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要高得多。

谁也没想到,投入了那么多资金,贫穷并没有被根除。援助刚开始的年代,非洲只有11%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到了九十年代,这个比例竟然飙升到66%。即使现在降到38%,跟最初比起来,还是翻了三倍多。

上世纪50年代,西欧人的平均收入大概只比非洲人多五倍,而现在,这个差距直接拉到了十三倍。

现在,大于一半的非洲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5.5美元,差不多有6亿人连电灯都没有办法用。西方国家几十年来一直抱着一个简单的想法。

非洲之所以贫困,主要就是缺钱,给到钱就行了;于是,从60年代起,援助的金额不断上涨,涨了个120倍,可奇怪的是,这越帮越穷的怪圈一直也没打破。

一想到援助,脑海里的画面大多是修学校、修公路、给孩子们打疫苗这些场景,毕竟欧美那会也是靠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闯出来的。

但在非洲,这套办法就不灵了,有人认为这都怪殖民主义,当年欧洲把非洲掠夺得一干二净,留下的那些烂制度,反倒助长了独裁和腐败。

确实如此,有些非洲国家的总统坐着专机到处跑,部长们在反贫困峰会上手上还带着价值六万美元的劳力士手表,可全国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连干净水都喝不上。

但事情比“腐败”这两个字更复杂得多,越来越多的研究出来的结论显示,这些援助款不仅没起到作用,反倒把非洲拉进了更深的贫穷陷阱里。

西方对援助充满了莫名其妙的自信,实际上这得归功于二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在欧洲投入了130亿美元(折合现在的大约1600亿),几年的时间内让西欧的人均GDP增长了35%。不仅巩固了资本主义阵营,还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这个成功的例子让美国以为援助什么的都行得通,到了六十年代他们开始把目标锁定在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

那会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50美元,识字率还不到30%,平均寿命也只有45岁,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

不过,非洲可是拥有石油、铜、钻石这些宝藏,加上人口增长速度快,在西方看来就是一块待开发的肥肉。

资金一下子就涌了进来,60年代的时候,撒哈拉以南非洲每年还能得到5亿美元的援助,到90年代这个数字一下子飙升到200亿美元,整整翻了40倍。

乌干达、马拉维这些国家,政府预算里居然超过60%的钱靠外部援助来填补,早就变成了彻底的“援助依赖户”。

越给钱,日子越紧,1970到2000这三十年间,非洲收了差不多6000亿美元的援助,但人均收入反倒还往下掉了。

2005年,八国集团提出要把援助翻一番,搞个“千年发展目标”,到2010年,援助总额已经突破了500亿美元。

据统计,非洲的4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2美元,非洲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还不到3%,不少国家的经济状况甚至比80年代还要差。

为什么马歇尔计划能帮得了欧洲,却未能拯救非洲?关键就在“制度”这两个字,实打实地说,就是那块地方管理事务的规矩和架构。

那会儿欧洲虽然被炸得一塌糊涂,但政府架构、法律体系、税收体系这些根基早就搭建好了,只不过需要一点修修补补罢了。

这些体制能把援助资金精准地投到应上的地方,能征税、能执法、能维护产权,当然就能推动经济慢慢复苏起来。

非洲的情况可完全不一样嘛,刚刚独立的非洲国家,要么是匆匆忙忙组建的新政府,要么是直接承接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老班子。不管是哪一种,制度的核心都在“掠夺”而不是“发展”上。

欧洲人在殖民时期根本没打算帮非洲建立正常的管理体系,只是为了方便掠夺资源。等到非洲独立之后,这种毛病还没改,政府基本上就成了少数精英的工具。

到2025年,排名倒数30名的国家里,非洲占了快一半。你在哪儿花再多钱,也就像往漏水的桶里倒水,没啥用。

用在修建基础设施和发展教育的钱,很多都流到了哪些精英的腰包里。有资料显示,非洲每年因为贪腐损失的资金高达300亿美元,过去50年里,援助款里的30%被贪污掉了,算起来就是几千亿美元白白浪费掉。

比腐败更致命的是,援助反而破坏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责任关系。在正常的国家里,政府的钱来自税收,人民交了税后,就有权利要求政府修建道路、办学校、提供医疗服务。

要是政府工作不行,下一次选举就该换掉它,可在非洲那些依赖援助的政府,钱都是外国人提供的,根本不需要考虑本国民众的感受。

援助反倒把非洲本土产业给压垮了,大批低价援助物资和进口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导致本地工厂根本无法跟上竞争节奏。

衣服、药品、农产品这些本应在本地生产的,或者是援助免费提供,要么就是外国货卖得更划算,本地的小作坊和工厂只能被迫关门了。

工人一失业,消费就跟着少了,政府的税收也捉襟见肘,更别谈搞工业化了。过去二十年里,非洲的工业比重从15%降到10%,都这样子搞出来的。

其实更隐藏的伤害就藏在汇率上呢,也就是说,咱们都知道中国、韩国这些国家能变得富裕,主要还是依靠出口,把便宜的商品卖出去挣外汇,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想要搞定这事儿,本国钱别定太高了,要不人家外国人觉得贵了,那买卖就泡汤。援助资金一到手,得换成咱们当地钱才能用,这一下子就抬高了当地货币的需求,汇率不蹭蹭涨才怪。

本币变得值钱了,非洲那些农场和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就没竞争力,出口的门路一下子就被堵死了。现在非洲的出口占GDP的比重只有20%,还比东亚国家少一半,想靠出口发财的路子基本就走不通了。

真让人觉得讽刺啊,大部分援助的钱根本没用在刀刃上。据2012年全球发展中心的报告,70%的援助项目要么没达到预期目标,要么连效果都难以评估。

在乌干达的卫生支持中,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医疗物资,要么被偷了,要么在运输途中丢失,根本没能到达真正需要的人手里,也算是挺让人头疼的事儿。

就是说,援助这东西,遇到饥荒、地震这些紧急事儿还能救个急,但要搞长期发展,光靠援助就不行了,纯粹是走错路子啦。

西方援助最大的失误在于以为“非洲贫困的唯一原因是缺钱”,其实没看到,非洲真正缺的是能自己赚钱的体制和产业基础。

马歇尔计划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欧洲有能吸收和利用资金的基础设施,而非洲的援助失败,主要是因为钱砸在没有根基的泥土里,不仅没有长出庄稼,还把原本能发芽的种子埋得死死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非洲真正缺的不是一茬又一茬的外援,而是那种能让政府对老百姓负责的制度,是能让本地企业坚持下去的市场环境,是让他们自己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动力。

短时间的帮扶确实能解燃眉之急,但要真摆脱贫困,还是得靠非洲自己从根本上搭建体系、发展产业,否则援助越多,依赖也越深,贫穷的恶性循环就永远难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