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快递陆续涨价,“9.9包邮”一去不复返?电商商家该何去何从
发布日期:2025-10-09 16:17 点击次数:158
9.9包邮时代结束了?快递涨价、商家调价,电商商家该何去何从
就靠这几张纸,就能实现年赚100亿的梦想?这可真是天方夜谭!
快递涨价的真的会将9块9包邮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吗?
以后再网购手机壳、指甲刀、充电线这些小玩意儿,能不能继续享受包邮服务,也是挺让不少消费者揪心的事儿。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这次调价主要是针对顺丰和申通、圆通、中通、韵达这些快递大佬,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制止那些赔了本还要拼命吆喝的恶性价格战。
随之而来的疑问就来了:这次涨价是暂时的,还是会一直涨下去?
9块9包邮的这个玩法还有可能再回来吗?最后的费用会不会加到消费者头上呢?
这一判断的背后,是快递行业尚未结束的“圈地大战”。
以前,九块九包邮的小商品到处都有,虽然不一定明显写着九块九包邮,但大家都知道。
商家通常会设定满20元包邮的条件,方便消费者多买耳机套、手机支架这些小东西,想着要免邮费。
商家之所以能维持这种模式,关键就在于量大,这也是快递行业常见的经营方式。
低利润和大规模同时进行。打个比方,像全国的快递运输那样,一辆从北京跑到广州的货车,不管它装的是10个包裹还是1000个,车的油钱和司机的基本开支差不多是不会变的。
包裹越多,每件快递的成本就越便宜。
这种规模效应不仅在运送这块显现出来,还影响到仓库和分拣等整个流程。
大点的快递公司有条件花钱买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这样能更高效、也能省点成本。
要么做大,要么出局成为快递行业的生存法则,大公司依靠规模取胜,中小公司则难以在价格战中立足。
这场价格战打得那么凶,行业的利润几乎都看不见了。
据数据显示,快递行业已经连续至少五年出现“单量增加、单价下降”的情况。
从2019年到2024年,快递市场的规模超过了1.4万亿,不过每票的平均价格却降了32%。
2024年上半年,全国快递单票的平均价格从8.1元降到7.5元,就连包邮大省浙江,单票的均价也下降了1%。
顺丰每个快递的收入从16块降到了14块,三通一达的价格更便宜,其中韵达单个快递的价格不到2块。
2024年一季度,中通每单净利润只剩0.26元,圆通的更低,才0.12元,韵达和申通每单净利润更惨,只有0.04元到0.05元,简直就跟白忙活一样。
现在这个行业的情况是,大家都在拼命抢单,可是赚的钱就跟纸一样薄,真像经济学里的“囚徒困境”。
就像两个卖苹果的摊贩,谁都不敢第一个涨价,怕顾客被对方吸引走,结果大家都赔本,没个好下场。
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得靠行业的自然洗牌。
最近,极兔把百世给收了,还有蜂网,京东物流也把德邦买下了,这些都是“大鱼吃小鱼”的行业整合的例子。
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集中,领先的企业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局面后,价格战自然就会慢慢降温。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积极出手调控。
2024年7月,国家邮政局举行了个快递公司座谈会,专门找了浙江、广东这些价格战严重的头部企业,喊话希望他们慢点降价。
不过,行政手段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企业还是可以通过发优惠券、返现金、内部低价结算等方式来变相维持低价竞争。
说到底,价格战真正要结束,得等行业自己慢慢整合到一定程度,市场格局稳了,才行。
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就是9.9包邮的时代究竟是不是要结束了。
现在有些电商店铺偷偷把包邮的门槛抬高了,虽然咱也不知道免费的包邮模式会不会完全没了。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平台的补贴厮杀一般都是在行业发展的初期,等到规模一上去,补贴自然就会减弱了。
这跟网约车的发展路子特别像。
以前网约车打车可便宜了,5块钱就能坐,还能有红包补贴,不过现在行业发展了,价格也回归正常了。
现在的快递便宜,其实是行业发展中的“过度补贴”,长久是撑不住的。
七年前,三百万个快递小哥一年能送出五百亿件快递。
七年后,快递小哥的人数还是300多万,但每年送的快递量已经冲到1700亿件了。
当快递公司撑不住9.9包邮这种玩法,邮费涨价让大家的消费心理也崩了,如今全国7000万电商工作的人和9亿网购用户,都要面对一场空前的大变革。
最近,国家出台了一些新政策,比如反内卷、规范社保缴纳和推动工资上涨,这些措施开始对那些特别依赖低工资的快递行业产生影响,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慢慢涨价了。
广东说啦,从2024年8月开始,快递每单要涨0.4元,最便宜的单子也得1.4元起。
浙江义乌这下集体涨价了0.1元,单票最低价涨到了1.2元,彻底告别了8毛能发全国的日子。
在成千上万亿个快递的情况下,这几毛钱可直接影响快递公司和无数网店的盈利生死。
就拿极兔这家价格战打得最狠的公司来说吧,2024年的财报显示,他们在国内每票运费才0.32美元,成本是0.3美元,算下来每票的净利润连0.15块人民币都不到。
其他同行的赚钱情况也挺糟糕的。
圆通每单挣0.12块,中通能赚0.2块,韵达就只有0.05块。
对于这些在盈利边缘打拼的快递大佬来说,每单涨个几毛钱,真能帮它们喘口气,摆脱亏损。
不过对那些靠低价包邮生存的电商店铺来说,涨价可真是个大麻烦。
这类店铺扣除原材料、运费和推广费用后,净利润率基本只有5%左右,单个店一个月的净利润可能连0.5块都不到。
它们的赚钱方式其实就是依靠快递公司的便宜运费来撑着。现在快递涨价了,整个行业可能就要岌岌可危了。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快递涨价就像是便宜电商在“抢生意”的一场大战。
全国统一的包邮政策要是没了,靠着包邮活动发展的电商玩法,都会遇到不小的麻烦。
要搞明白这次变革,还得追溯到20多年前的“包邮革命”。
2003年淘宝刚开张的时候,因为快递太贵,差点儿搞不下去。
那时候邮寄一单快递,邮政要22块,顺丰20块,通达系18块,这么贵的运费,让电商生意真是难做啊。
在关键时刻,圆通以每单12元的价格和淘宝达成了合作,他们的创始人深信“靠规模来换取效益”这个道理。
这决定最后被证明是对的:三年合作后,双十一购物节来了,淘宝的快递单量一下子飙升,其他快递公司也跟着合作,最早的江浙沪包邮模式就这么诞生了。
从那以后,电商平台越发有话语权,快递公司为了抢单开始打价格战,运费从10块、5块一路降到2块、1块,9.9包邮的模式越来越普及,江浙沪包邮也慢慢扩展到全国包邮。
根据数据显示,采用包邮的购物方式后,消费者每次下单花的钱反而多了30%。这主要是因为包邮降低了消费者的购物门槛,导致大家冲动消费的次数增多了。
有些商家还通过返还运费的办法,进一步让消费者对包邮更有好感。
现在有61%的消费者习惯先看商品是否包邮,没包邮的商品慢慢就被市场挤掉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低价包邮的商品退货率普遍不高,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质量接受度也比较高。
这导致一些劣质店铺靠着销量高而被平台优先推荐,结果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坏循环,商品质量越来越差。
经过五年的发展,疫情后拼多多开始玩“消费降级”,让淘宝和京东不得不又回到低价竞争的路上。
现在包邮与否已经不再由平台的算法来决定了,反倒成了商家利用算法来操控的工具。
拼多多平台上9.9元以下的商品是核心流量来源,其他平台尤其是直播电商,即便不愿跟进,也不得不被动参与低价包邮竞争。
其实啊,包邮不仅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商家的招数也正好,还是各个平台之间的拼劲儿,关键就是流量至上、追求规模大。
这就像外卖的奶茶补贴一样,送一杯奶茶赚不了多少,但通过这些奶茶订单可以让平台更频繁地被使用,提高用户粘性。
给电影、酒店、生鲜等业务带来稳定的订单,都是各大平台必不可少的流量通道。
在快递和电商的博弈中,各方都在拼命压低快递、电商和工厂的利润,想要争个谁是老大,所以谁也不敢轻易让步。
这场较量的背后,不光是国家多年来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有300万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快递小哥在拼命工作。
他们的派送量从500亿件一下子蹭到了1700亿件,可在职业发展上又没啥明朗的方向,就像是新时代的“搬运工”,辛辛苦苦地把电商的船弄得动起来。
许多顾客都感觉到,这两年快递小哥的服务态度好像不如以前了。
现在的快递真是乱搞,包裹直接塞进柜子里,也不打个电话确认,更不送货到家,像是变成家常便饭一样。
就算投诉效果也不大,但这不是快递小哥的错,而是现在的工资跟工作强度完全不对等,搞得他们失去了干劲,甚至不想再做这份工作了。
这个时候,大家得明白了,包邮其实只是个幻觉,免费的东西可没那么简单,背后常常藏着更高的代价。
表面上消费者觉得优惠乐呵呵,低价包#热问计划#邮可划算,实际上却付出了商品质量差、服务缩水、快递小哥累得像 dogs、取件体验也变得糟糕,还有不少夫妻经营的快递店快撑不下去了。
中国的快递行业打了十几年价格战,结果到现在还没谁能算是赢家。
这次快递涨价,算是给全国这疯狂的时代定了个底线,8毛钱的事儿也没那么简单了。
现在共享单车都要1.5块了,快递再便宜就不合市面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