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长子王雱为何说出“枭韩琦、富弼之头于市”?
发布日期:2025-10-07 13:01 点击次数:148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杭城的天儿终于凉下来了,终于可以坐在书桌后面看看书,然后鹦鹉学舌和大家分享一下“读后感”了。
今天起,我们来做一个宋朝“官二代”系列,看看那些闪耀在宋朝政坛上的明星、名臣的下一代是不是延续了他们的光辉,做了“好汉”?
今天我们从王安石的长子王雱说起,雱同“滂”,有形容雨雪很大的样子。
王雱在《宋史》中有小传,附在了《王安石传》后,他的字是元泽。
王雱从小就很聪明,《宋史》记载他“性敏甚,未冠,已著书数万言”。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权智篇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王雱聪明的小故事。
王元泽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
这个故事是说,王元泽也就是王雱还小的时候, 有个宾客把獐子和鹿关到了笼子里,问王雱,“哪个是獐子,哪个是鹿?”
为什么这么问呢?因为獐子长得像鹿,但是体型比鹿小。
王雱又不是东北的,年龄又小,根本不认识鹿和獐子,但是他只想了一会就给出了令人无法反驳的机智答案,他说“獐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子。”
宾客们听后都说王雱是个聪明孩子。
王雱的聪明也得到了父亲王安石的认可。
十三岁时王雱听秦卒说洮河一方的战事情,认为这事是可以通过怀柔的政策进行安抚。如果“使西夏得之,则吾敌强而边患博矣”。
当时王安石没有说什么,但是在后头王韶要在熙河开边的时候,王安石则是因为想到儿子的怀柔安抚政策,“力主其议,盖兆于此”。
然而人无完人,从小聪慧的王雱被《宋史》记载,“为人慓悍阴刻,无所顾忌”,这也埋下了他之后英年早逝的原因。
宋英宗治平四年,王雱中进士调任旌德尉。然而“雱气豪,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于是就写了策论二十几篇讨论天下大事,为自己造势。
这要放到当今社会,也是“自我营销”的经典案例了。
后王雱“又作《老子训传》及《佛书义解》,亦数万言”,努力让自己这个全方位人才被皇帝看到。
彼时王安石正做宰相,正规流程,儿子王雱是要避嫌的。
但是“睥睨一世”的王雱却不这么想,他和王安石说:“执政子虽不可预事,而经筵可处。”
首先王雱是懂规矩的,知道宰相的儿子不可以再参与政事,但也明白地告诉老爹,“经筵”相关的职位他还是可以谋求的。
经筵曾经是帝王听讲经籍的地方,后来也代指给皇帝设立的御前讲席,是在皇帝处理政事之余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一种方式,这可是名义上的皇帝的老师,天子近臣。
王安石这个人在朝堂之上绝对能以一敌百,但在家里却是个宠妻狂魔,是个弟控,还是个疼爱孩子的父亲,这一点我们之后和大家讨论,王安石可是北宋少有的痴情男。
于是,为了给儿子王雱造势,能让皇帝知道有他儿子这么个人才,王安石就讲王雱作的策还有注解的《道德经》“镂板鬻于市”,就是印刷了到处分发。
有用吗?还真有用,宋神宗果真听说了王雱的事情,又在邓绾、曾布的力荐之下,王雱被任命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
在变法方面,宋神宗和王安石是互为知己的,很快,宋神宗就多次召见王雱,后来更是命王雱,受诏注《诗》、《书》义,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
二十几岁的年龄就为皇帝讲经说史,著书立作,可见王雱的才能得到了认可,后来书成,王雱又迁龙图阁直学士。
除此之外,《宋史》还认为“安石更张政事,雱实导之”,但梨白觉得这句话说得夸张了,只能说王雱从侧面参与了变法。
这边仕途正好,那边王雱的身体却出了问题,他拒绝了龙图阁直学士这个官位。
那么王雱到底得了什么病呢?又有什么征兆呢?
《宋史》对此事是没有记载的,但却也留了只言片语让读者能够推测。
因为从侧面参与了熙宁年间的变法,王雱对于变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他常常称商鞅为豪杰之士。
然而,越往后面,家里人就发现不对。
比如王雱认为“不诛异议者法不行”,就是说反对变法的人都应该被咔嚓了。一日因为变法事宜,王安石邀请程颢来家中议事。
辞官在家养病的王雱“囚首跣足,携妇人冠以出”,啥意思呢,就是像囚徒一样披散着头发赤足抱着妇人的头冠就跑了出来,问王安石今天要谈论什么事情。
王安石就说反对新法的人很多,所以想要和程君(程颢)讨论一下。结果王雱直接大声来了句“枭韩琦、富弼之头于市,则法行矣。”
外人在场,王安石赶紧呵斥主王雱,说他“儿误矣”!从这儿我们也能看出王雱应该是精神出了点问题,不然他这样恃才傲物又骄傲的人不会披散着头发赤脚携带女人头冠出来见人。
所以很多宋朝笔记上记载王雱患有“心疾”,且认为他这种“心疾”产生的原因就是他恃才傲物,“慓悍阴刻,无所顾忌”的性格所产生的。
也有笔记记载王雱因为心疾,怀疑他的妻子庞氏和他人有染,怀疑儿子不是亲生,最后吓死了自己的儿子。王安石无奈只能将儿媳妇另嫁他人,这也就是口口相传的
比如: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
宋王荆公之次子名雱,为太常寺太祝,素有心疾,娶同郡庞氏女为妻。逾年生一子,雱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竟以悸死,又与妻日相斗哄,荆公知其子失心,念其妇无罪,欲离异之,则恐其误被恶声;遂与择婿而嫁之。
又说王雱的心疾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想起妻子另嫁他人,于是就有了那首《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这首诗里写尽了愁绪和相思,特别是最后一句“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让我们看到了王雱站在窗前看着丁香,盯着豆蔻怀念妻子的模样。
但也有专家对王雱心疾以及妻子改嫁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证据,认为以上说法不仅不准确,甚至还张冠李戴了。
根据王安石家族墓志铭和《宋会要辑稿》的记载,王安石一共有两子二女,王雱是长子,娶的妻子是萧氏;王旁是王安石次子,娶的是庞氏。
王雱去世的时候只有三十三岁,和妻子萧氏只有一个女儿,后女儿嫁给了吕嘉问之子吕安中。因王雱无子,后来过继了堂弟王旉之子王棣。
王雱的妻子萧氏不光陪他走完了最后一程,还为他守寡了三十多年。
而王安石的二子王旁娶庞氏,夫妻不睦。王安石认为也不必相看两厌,就让两人分开了,准备给小儿子另娶妻子。
比如《王文公文集》中《与耿天骘书一》就有记载说“旁妇已别许人,亦未有可求昏处,此事一切不复关怀。”
专家认为之所以有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有一堆反对者,所以这些人对他的两个名字相近、读音相近的儿子进行了污蔑。
这种污蔑的时间是漫长的,持续到了清朝,很多宋人还将北宋灭亡算在了王安石变法的头上,后以讹传讹,最后就真真假假了说不清了。
学者认为王雱是病疽(局部血液不流通)而亡,有心疾的人是他的二儿子王雱,这点我会将资料考证放在参考区,大家可以查询阅读,或者过几天我们可以写另一篇小文来推导一番。
所以看到现在,大家觉得王雱倒是是个疯子还是天才呢?
一方面《宋史》记载他无所顾忌,为人阴刻,另一方面,梨白觉得能够写得出“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的人应该是个温暖的才子,大家认为呢?
王雱到底是个什么人,我们只能期待有更多的史料来佐证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期待大家的转赞评!
参考书籍及文章:
《宋史》
《刘成国:稀见史料与王安石后裔考 ——兼辨宋代笔记中相关记载之讹》
#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
上一篇:粟裕命令查找戴之奇,未想到俘虏认出干部:他穿着师长鞋
下一篇:南京货架厂家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