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提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普通家庭学生集体破防了
发布日期:2025-09-19 05:39 点击次数:160
在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切。许多学生为了能顺利就业,不得不早早妥协。从高中选科时,就无奈放弃自己内心的梦想与兴趣,即便对数理化并不擅长,也只能硬着头皮选择,只因这些学科对应的专业在就业市场上似乎更具优势。而到了高考填报志愿阶段,若自己钟爱的专业较为冷门,学生们往往只能忍痛割爱,不敢填报,只因担心一旦选择,毕业后便会面临失业的困境。
张雪峰老师致力于为众多普通家庭的学生打破教育信息方面的壁垒,让他们在升学与就业之路上少走弯路。从现实效果来看,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长“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也有所改善。然而,这种过度功利化的升学环境,实则暗藏隐忧,并非长远的好事。
当把就业当作学习的唯一终极目标时,学生大概率会被局限在“打工人”的角色中,很难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突破。而且,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不少学生在学习期间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对工作和学习充满抵触,自身真正的才华也因此被埋没。这种现象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提出大胆提议:年轻人毕业后不妨先“啃老”几年。
对于家长而言,内心所期望的理想状况通常是:孩子能够顺利考入名牌大学,至于是否继续攻读研究生倒在其次,关键是毕业后能迅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随后觅得一位德才兼备的伴侣,在30岁之前生育一两个身心健康的宝宝,如此一来,便觉此生圆满。而最不愿看到的,便是孩子毕业后无所事事,在家啃老,这会让家长在外面觉得颜面无光。
看似简单的规划,对于年轻人来说,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考大学并非难事,真正的挑战在于毕业后要迅速找到稳定工作。如今,优质岗位对学历的要求日益提高,考研逐渐成为半刚需,若能在25岁顺利毕业并成功就业,已然是人中翘楚。紧接着,要在短短5年内完成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谈何容易。
家长们常说,在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这种“传统社会时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使其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学生们感觉每一步都不能落后,毕业后更是丝毫不敢放松,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思考人生的意义。即便对现有工作不满意,也因生活压力而不敢轻易辞职,觉得只要能维持生计就已不错。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梁永安教授却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条件允许的年轻人在毕业后可以考虑先“啃老”几年。不必急于投身工作,趁着年轻,多去尝试新鲜事物,挖掘自身兴趣,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经过两三年的探索,所获得的收获将远远超过单纯追求实际物质回报的价值。
然而,这一提议却让普通家庭的学生深感无奈,因为现实条件根本不允许他们如此“任性”。
梁教授认为,从毕业到就业需要一个缓冲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理应拥有更高质量、更具挑战性的发展路径。当前,学历挤压现象严重,年轻人的选择空间不断缩小,人生发展受到限制,过早地被贴上失败的标签,只能被迫向现实低头。
在国外,“gapyear”(间隔年)的理念颇为流行。学生们可以通过休学或者毕业后暂缓就业的方式,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不再仅仅满足于安稳的生活,而是有机会凭借自身优势和能力去探索、去创造,这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这种方式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现实社会中却难以推行。中产家庭的学生具备“啃老”的资本,无需为生活压力担忧,拥有犯错和重新尝试的机会。他们可以拿着父母提供的资金,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从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普通家庭的学生面临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他们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一旦错过校园招聘的黄金时期,失去应届生身份,想要再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更加困难。企业在招聘时,不会仅仅依据是否缴纳社保来判断是否为应届生,毕业后选择不工作而外出游玩,很容易被企业视为不务正业、缺乏责任心。
假设一名学生25岁研究生毕业,若再放松两三年后才开始找工作,结果可能并不理想。届时,既无家庭又无事业,谈婚论嫁也会变得困难重重,这只会让家长和学生陷入更深的焦虑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梦想和人生意义都将变得虚无缥缈,失去实际价值。
其实,寻找人生意义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学毕业后这个阶段。
国外的“gapyear”模式虽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并不一定要严格规定时间期限。而且,进行自我放空、探寻人生意义的最佳时机并非在大学毕业之后,而应融入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越早明确人生意义,在成长过程中就越不容易走弯路。
中小学阶段,应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作业量,降低升学压力,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聆听、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从而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家长也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如此一来,学生在报考大学时便能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毕业后的发展也会更加顺畅。
相比大学毕业后选择“啃老”,或许在初高中阶段选择休学,能让学生在高考时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避免陷入迷茫。否则,等到大学毕业后才找到方向,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跨专业发展的成本过高,难道还要重新参加高考吗?
家长不应过度受“社会时钟”的束缚,学生在求学阶段也不应仅仅埋头苦学。在人生道路上,盲目向前冲未必是明智之举,有时候,正确的选择远比单纯的努力更为重要。人生本就没有所谓的起跑线,无需与他人盲目比较,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行,最终定能成为人生赢家。
今日话题:大家认为梁教授的观点是否有道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上一篇:大连长途殡葬车出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