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发布日期:2025-08-24 09:04 点击次数:195
在历史的长河中,“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这一现象屡见不鲜,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留下了令人扼腕叹息的背影。《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其中就有许多人物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他们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殚精竭虑,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却往往难以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保全自身,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 。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这一矛盾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歌,更是时代与人性交织下的复杂谜题。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资治通鉴》,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中探寻其中的奥秘,感受历史的深沉与厚重,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深度剖析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一)含义详解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 。“工于谋国”,意味着一个人在谋划国家大事、处理国家事务时,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能够洞察时局,制定出有利于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政策和策略 。他们将国家的利益置于首位,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不惜付出自己的心血和努力,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 “拙于谋身”,则是指这些人在为国家尽心尽力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利益和安危 。他们不善于为自己谋取私利,不懂得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护自己,甚至可能因为坚持正义和原则,而得罪了一些权贵和利益集团,最终给自己带来了灾祸 。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正义和真理 。
(二)历史文化根源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从思想层面来看,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对中国古代士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修身” 是基础,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提升,达到 “齐家” 的目的,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而 “治国” 和 “平天下” 则是更高的目标,要求士人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与国家和天下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而努力奋斗 。这种思想观念使得许多士人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为国家谋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安危和利益 。
中国传统士大夫 “以天下为己任” 的观念也是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士大夫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自认为肩负着拯救天下、造福百姓的历史使命 。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念,敢于直言进谏,勇于担当责任,在国家面临危机和困境时,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他们在为国家谋事时,全身心地投入,不计个人得失,从而导致了 “拙于谋身” 的结果 。
《资治通鉴》中的典型人物
(一)张居正:万历新政的改革先锋
张居正所处的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张居正于万历元年(1573 年)开启了改革的大幕 。
在政治上,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明确职责,规定各级官员必须按时完成任务,通过严格的考核来监督官员的工作,使得官场风气焕然一新,行政效率大幅提高 。他还大力节制权贵,任用有才能的官员,为改革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领域,张居正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清查隐田,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同时,他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一举措不仅简化了税收手续,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军事方面,张居正推动了与蒙古鞑靼部的议和,开放边境贸易,使边境地区得以和平稳定发展 。他还任用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等军事人才,加强北部边防,提升了明朝的军事实力 。
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明朝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史称 “万历中兴” 。然而,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士绅的利益,加上他执政后期的一些缺点和失误,使得反对势力逐渐聚集 。万历十年(1582 年),张居正病逝后,反对他的势力纷纷跳出来攻击他 。明神宗朱翊钧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下令抄张居正的家,剥夺了他的所有荣誉,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自缢而死,张家十几口人饿死 ,其家族遭遇了悲惨的命运 。
张居正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主要是因为他一心只为国家,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改革中,忽视了自身的利益和安危 。他在改革过程中,手段强硬,得罪了许多权贵,却没有为自己留下后路 。同时,他过于依赖皇权,没有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在他死后,失去了皇权的支持,便无力抵挡反对势力的攻击 。
(二)王安石:变法图强的执着者
北宋时期,面临着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的困境,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严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王安石开始主持变法 。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在经济上,推行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以抑制民间高利贷,增加政府收入 ;实施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农业发展 ;实行市易法,通过政府参与市场交易,平抑物价,限制大商人的垄断 ;推行免役法,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按户等分摊所需经费,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推行方田均税法,清查丈量各州县耕地,按地势、土质等条件分五等编制成册,确定各地税额,以增加国家税源,减轻穷苦人民负担 。在军事上,实行保甲法,将农户加以编制,农闲时进行训练,夜间巡查,以维护社会治安,节省军费开支 ;推行保马法,让民户为国家饲养马匹,以解决北宋缺乏牧区、战马不足的问题 。在教育和科举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等旧科目,注重选拔实用型人才 ;整顿太学,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苏轼等众多保守派官员纷纷上书反对变法,新旧两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在重重压力下,王安石被迫两次辞去相位 。元丰八年(1085 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启用司马光为相,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尽数废除 。
王安石之所以不被时人理解,主要是因为他的变法理念过于超前,许多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比如青苗法本意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官员强制放贷,随意提高利息,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王安石性格执拗,被称为 “拗相公”,他在变法过程中,不善于团结各方力量,也不懂得妥协和变通,导致变法的阻力越来越大 。在谋国与谋身之间,王安石明显失衡,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变法中,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政治前途和个人安危 ,最终变法失败,他也在忧愤和遗恨中离世 。
(三)周亚夫:细柳营中的悲剧英雄
周亚夫是西汉文景时期的名将,他治军严明,在历史上留下了 “细柳阅兵” 的佳话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 158 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 。周亚夫以河内守被任命为将军,驻屯细柳 。汉文帝亲自前往慰劳军队,在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皇帝的车驾可以长驱直入,将领们下马迎送 。而在周亚夫的细柳营,军中将士身披铠甲、剑拔弩张,戒备森严 。汉文帝的先遣官和车驾都被挡在营门外,直到汉文帝派人持符节进营通报,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 。进入军营后,周亚夫手持兵器,只行军礼而不行跪拜礼 。汉文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称赞周亚夫为 “真将军也” 。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 154 年),爆发了七国之乱,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叛乱,叛军兵力达 40 万之众,严重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 。危急关头,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领 10 万军队平叛 。周亚夫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他避实击虚,放弃直接救援被围困的梁国,转而截断叛军粮道 ;他以逸待劳,坚守不出,待叛军粮尽兵疲时一举歼灭 ;他各个击破,先击败吴楚联军,再逐一平定其他诸侯国 。仅用三个月时间,周亚夫就成功平息了这场几乎动摇国本的叛乱,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
然而,周亚夫的刚直不阿也为他埋下了祸根 。在平定七国之乱时,他因不救梁国而得罪了梁孝王 。后来,在汉景帝欲废栗太子刘荣、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及封降汉的匈奴人为侯等事上,周亚夫与汉景帝意见不和 。再加上梁孝王在汉景帝面前不断挑唆,周亚夫逐渐受到景帝的猜疑,最终称病引退 。中元三年(公元前 147 年),周亚夫被免去丞相职务 。后元元年(公元前 143 年),汉景帝以周亚夫的儿子私买皇家葬器为由,将周亚夫下狱 。周亚夫不堪受辱,绝食五日,呕血而亡 。
周亚夫在军事上的才能毋庸置疑,他为西汉王朝的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他在政治上却不够成熟,不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思,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他的刚正不阿使他在面对政治斗争时,显得过于单纯和幼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充分体现了他 “谋身不足” 的一面 。
对现代人的启示
(一)职业发展层面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的历史教训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就像张居正一心扑在改革事业上,却忽略了自身利益的维护,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这提醒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上,不仅要专注于工作本身,还需兼顾个人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维护 。
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所在的组织创造价值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自身利益的合理争取和保护 。在工作中,要学会为自己的付出争取应有的回报,包括薪资待遇、晋升机会等 。比如,在完成一个重要项目后,适时地向上级领导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和贡献,争取得到相应的奖励和认可 。
另一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职场中至关重要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再强,如果不善于与人沟通合作,不懂得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也很难取得长远的发展 。我们要学会与同事、上级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 。当与同事发生矛盾时,要以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问题,避免冲突升级 。在团队合作中,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共同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 。
(二)个人价值观层面
“工于谋国” 所体现的为国家、为集体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弘扬 。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不再面临古代那样的政治斗争和国家危亡,但同样需要有这种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无论是在科技创新领域,还是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 。比如,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添砖加瓦;教师们辛勤耕耘,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
然而,在传承 “工于谋国” 精神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利益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冲突 。这时,我们要以大局为重,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地追求个人利益 。我们不能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损害集体的利益,更不能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功而不择手段 。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要坚守道德底线,遵守法律法规,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善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总结:千古权衡,当代启示
回顾《资治通鉴》中那些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沧桑与人性的复杂 。张居正、王安石、周亚夫等,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里,为了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然而,他们却未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 ,令人扼腕叹息 。
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这一现象的存在及其背后的原因 。它既是个人价值观和人生选择的结果,也受到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面临古代那样的政治斗争和国家危亡,但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教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我们应当汲取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传承他们为国家、为集体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也要学会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利益,注重自身的发展和保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和谐统一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让我们以史为鉴,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