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齐淑芳:帝王将相演了几百年,可谁敢说它们超过了八部样板戏?

发布日期:2025-08-11 06:35    点击次数:150

幕布在暴风雨般的掌声及狂呼中再次拉开,演员微笑着向观众频频鞠躬致谢。这是1979年齐淑芳随上海京剧院出访西欧五国演出《火凤凰》时的盛况。每当一个精彩片段结束,观众的掌声便如潮水般涌来,持续长达一分多钟,演员和乐队不得不停下等待。这样的场景不仅出现在国外,在国内演出时同样引发全场轰动。这位让中外观众为之倾倒的京剧演员,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

《火凤凰》

齐淑芳的艺术之路始于1961年。那年她从上海戏校毕业,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很快在梨园行崭露头角。她深知,京剧这门古老艺术要焕发新生,必须与时俱进。在排练厅里,她常常与同行讨论到深夜:"梅兰芳先生当年创新了'梅派'唱腔,程砚秋先生创造了'程派'水袖,我们这代人难道就守着老本吃一辈子?"

1978年排演《火凤凰》时,齐淑芳带领团队进行了大胆革新。传统武打戏中,女性角色多以柔美见长,她却为"白鹭仙子"设计了融合体操元素的武打动作。排练时,她连续多次从高台翻下,膝盖淤青也毫不在意。音乐方面,她在保持京剧板式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西洋乐器的和声效果。服装设计师记得,为表现凤凰涅槃的意境,齐淑芳亲自参与设计,将传统戏服的凤凰纹样重新构图,在灯光下能呈现展翅欲飞的动态效果。

新版《火凤凰》最引人注目的创新,莫过于开场那段充满诗意的文场戏。齐淑芳带领创作团队大胆突破传统,在保持京剧韵味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蹈元素。舞台上,五只白鹭翩翩起舞,主次分明又浑然一体。齐淑芳扮演的大白鹭居于中央,四个小白鹭环绕四周,时而展翅高飞,时而低头觅食,将鸟类的生活习性艺术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音乐设计上,创作团队别出心裁地运用了三拍子旋律,使整个场景更显轻盈灵动。

这些创新并非简单的标新立异。在排练过程中,齐淑芳反复推敲每一个动作的幅度,确保既符合舞蹈的审美要求,又不失京剧的程式规范。她常常对着镜子练习到深夜,一个转身动作要反复琢磨几十遍。乐队伴奏也经过精心调整,传统锣鼓点与西洋乐器的和声效果相得益彰,既烘托了气氛,又不喧宾夺主。

新增加的开场戏为整出剧目奠定了情感基调。观众们先看到白鹭们辛勤建设的美好家园,随后的剧情转折才更具冲击力。当恶雕来袭时,先前温馨祥和的场景与紧张激烈的武打形成鲜明对比,使戏剧冲突更加扣人心弦。这种结构上的调整,让传统剧目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白蛇传》

舞台上的灯光渐亮,四个仙童踏着轻快的锣鼓点鱼贯而出。他们身着素色短打,头戴童子冠,腰间系着五彩丝绦,活脱脱一群仙山上的精灵。没有冗长的唱段,仅用四句简短的台词和几个干净利落的亮相动作,就将守护灵芝的重任交代得清清楚楚。这种开门见山的处理方式,让观众立刻进入了剧情。

齐淑芳扮演的白素贞登场时,整个剧场都为之一静。她梳着典雅的古装头,额前点缀着精致的珠花,一袭素白对襟上衣配着淡青色长裙,腰间束着银丝腰箍,走起路来裙裾轻摆,宛如画中走出的仙子。这套造型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将白素贞温婉中带着坚韧的气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最令人称道的是对白素贞求药情节的重新设计。面对仙童的拒绝,她不是立即拔剑相向,而是三次恳求,一次比一次情真意切。第一次,她盈盈下拜,声音轻柔;第二次,她眼含泪光,诉说许仙病危;第三次,她长跪不起,声泪俱下。直到仙童执意不肯,她才不得已出手。这样的处理让白素贞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让后面的武打戏有了更充分的情感铺垫。

在音乐设计上,创作团队也下足了功夫。白素贞恳求时的唱腔婉转动人,伴奏中加入了箫和古琴的音色,营造出空灵忧伤的氛围。而当剧情转入武打场面时,锣鼓点骤然加紧,琵琶和唢呐的加入让节奏更加激烈。这种音乐上的对比强化了戏剧张力,让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起伏。

武打场面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白素贞与仙童的交手不再是简单的套路对打,而是融入了更多舞蹈化的身段。她手中的长剑时而如游龙戏水,时而似彩凤回旋,每一个招式都带着克制与无奈。特别是在"踢枪"的经典桥段中,齐淑芳将原本刚猛的动作演绎得柔中带刚,既展现了武功,又不失白素贞的性格特点。

音乐与武打的配合也下足了功夫。每当白素贞使出绝招时,乐队就会奏出一段特定的旋律,琵琶的轮指模仿剑穗的抖动,板鼓的急点配合着脚步的腾挪。最精彩的是十二杆枪同时飞向白素贞那段,乐队以急板伴奏,弦乐如疾风骤雨,锣鼓似惊涛拍岸,把气氛推向高潮。这些创新不是为变而变,每个改动都紧扣人物性格——白素贞不是好勇斗狠的武将,而是为爱抗争的蛇仙,她的武打应该刚中带柔,狠中含情。

《智取威虎山》

1970年的冬天,上海京剧院排练厅里热气腾腾。28岁的齐淑芳正在为《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的唱段反复打磨。这个原本在传统戏里专攻刀马旦的演员,此刻正面临着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折——要把京剧程式化的表演融入现代革命题材。

最令人难忘的是"打虎上山"这场戏。齐淑芳摒弃了传统戏中的虚拟化表演,亲自向猎户学习持枪姿势。她发现真枪比舞台用的道具枪重得多,就在自己的道具枪上绑沙袋练习。每天清晨五点,观众都能看见她在练功房举枪瞄准的身影,直到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正式演出时,她一个漂亮的提枪亮相,枪托抵肩的姿势标准得让台下的观众都竖起大拇指。

在"雪地追踪"的武打设计中,齐淑芳创造性地将传统"趟马"程式改造为现代滑雪动作。她穿着厚重的棉军装,却要做出轻盈的滑行姿态。为掌握这个新动作,她摔得膝盖淤青,最后琢磨出用腰腿发力、双臂展开保持平衡的独特演法。当她在舞台上连续三个旋子接劈叉落地时,观众仿佛看见真的滑雪健将飞驰在林海雪原。

唱腔改革更是突破。传统青衣的假嗓唱法不适合革命战士形象,齐淑芳就改用真嗓发声。但完全舍弃京剧韵味又太可惜,她与音乐设计反复试验,最终创造出"小常宝"特有的唱腔——既有革命歌曲的铿锵,又保留西皮流水的韵味。那段"八年前风雪夜"的经典唱段,她唱得字字血泪,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最考验功力的是"山洞搏斗"的武打场面。齐淑芳将传统技巧融入现代戏,当匪徒的匕首向她掷来时,她不是简单地躲闪,而是用枪托格挡、转身踢回,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这些创新既保留了京剧武打的精彩,又符合现代军人的战斗姿态。老戏迷看得过瘾,年轻观众也觉得真实可信。后来齐淑芳很骄傲的感叹:帝王将相演了几百年,可谁敢说它们超过了八部样板戏?

总理关怀

1964年深秋的一个下午,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树下,周恩来总理正在翻阅《智取威虎山》的演出简报。这时,刚结束排练的齐淑芳被工作人员引进了庭院。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练功服,发梢还带着练功后的汗珠。

"小齐同志,快请坐。"周总理放下文件,指着石凳说,"听说你为了演好小常宝,把胳膊都练肿了?"齐淑芳连忙摆手:"总理,这都是应该的。现代戏要创新,我们年轻人更得多下苦功。"

周总理递过一杯龙井茶:"你改的那段'打虎上山',老戏迷们怎么说?"齐淑芳捧着茶杯,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有位老前辈说我把'云手'改得不像京剧了。可我想,现代军人拿枪总不能还像古代武将耍大刀..."

"说得好啊!"周总理突然用指节轻叩石桌,"当年梅先生演《穆桂英挂帅》,不也把刀马旦的身段化用在元帅造型里?传统不是铁板一块,要像这杯里的茶叶,既有形,又能随水温变化。"见齐淑芳眼睛发亮,周总理话锋一转:"不过我听乐队反映,你把西皮流水改成进行曲节奏,把琴师们急得直跺脚?"齐淑芳顿时红了脸:"是我太着急了...应该先和乐队商量..."

"这就对喽!"周总理笑着指向庭院里的海棠树,"创新要像嫁接花木,得找准砧木和接穗的结合点。你们年轻人有闯劲很好,但也要记住——京剧的魂,就在这一招一式的规矩里。"临别时,周总理送她到垂花门:"记住,改革不是换件衣服就行。要像你改的剑穗,既要有新意,又要能舞出传统的韵律。"齐淑芳深深鞠躬,练功服的后背在秋风里微微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