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火锅店,开业火爆到如今两三桌,原来都是被自己折腾的啊
发布日期:2025-08-04 22:35 点击次数:146
那家火锅店门口的大铁锅还冒着热气,炒料师傅挥舞着铁铲的架势活像在表演川剧变脸。开业头三天,整条街都飘着牛油香,排队的人把马路牙子都占满了。老王揣着手机挤在人群里,看着屏幕上"19.9抵50"的橙色按钮直乐呵:"这老板怕不是个憨憨,不限量发券不是等着被吃垮吗?"
谁曾想才过俩月,当初抢破头的优惠券倒成了照妖镜。那天晚上加完班,老王领着同事推门进去,六点半的饭点儿大厅空得能打羽毛球。服务员耷拉着眼皮甩过来菜单,一听要用代金券立马支棱起来了:"券能用,但每桌限两张。"老王心里咯噔一下,这跟当初宣传的"无门槛使用"差了十万八千里。隔壁桌的大姐当场就炸了:"俺们四个人来吃饭,凭啥只让用两张?你们抖音上可不是这么说的!"
后厨飘来的香味突然就不香了。老王发现菜单上的毛肚比隔壁贵八块,小酥肉端上来蔫得像隔夜油条。最绝的是结账时,收银台贴着张A4纸:"本店谢绝自带酒水",可冰柜里啤酒品类还没便利店齐全。出门听见服务员嘟囔:"天天来薅羊毛的顾客不如没有",这话像根鱼刺卡在喉咙里——当初哭着喊着让人来薅的不正是你们自己?
这种魔幻剧情在餐饮街早不是头一遭。斜对面去年倒闭的烤鱼店,开业时玩"转发朋友圈送凉粉",结果服务员数着人头克扣分量;转角那家网红奶茶更绝,买一送一时往杯子里狂加冰块。这些老板们怕是没琢磨明白,现在年轻人手机里都装着大众点评,吃亏上当顶多就一回。就像小区张婶说的:"你当现在人吃饭光图个饱?人家要的是这个理儿!"
深究起来,这些短命店铺都栽在同一个坑里。他们舍得花二十万搞装修,却不肯多掏两千块培训服务员;能找抖音大V拍探店视频,却算不清薄利多销的账。有个干了十五年餐饮的老炮儿说过:"现在做买卖就像处对象,头回见面玩套路,第二次人家连微信都不回你。"这话糙理不糙,那条街上活得最久的羊汤馆,老板至今坚持每天四点去市场挑骨头。
更吊诡的是,有些店明明握着王炸牌偏要拆着打。就像那家火锅店,现炒底料多好的卖点,非搭配些冻得梆硬的廉价食材。后厨老师傅偷偷跟熟客抱怨:"东家非要省那点成本,新鲜黄喉换成泡发的,老饕一筷子就尝出来。"这年头谁也不是傻子,抖音上那些"科技与狠活"的段子早把食客们练成半个行家。
商场如战场,但总有人把冲锋号吹成了熄灯号。城西有家烧烤摊特别逗,开业挂横幅"全场五折",结账时才发现酒水原价;城南的火锅店更绝,团购套餐里的肥牛永远"刚好卖完"。这些骚操作堪比相亲时用网图,见面就露馅。餐饮这行当说到底拼的是复购率,就像老街口修自行车的老李头说的:"你糊弄车轱辘,车轱辘就糊弄你。"
如今再路过那家火锅店,玻璃上"旺铺招租"的纸条在风里飘着。炒料的大铁锅倒还在,只是落满灰尘像个行为艺术装置。偶尔有路人驻足拍照,怕是没人记得两个月前这里排队排到路灯亮的盛况。隔壁水果店老板磕着瓜子感慨:"这些年轻人啊,光会学网红店搞花活,还没我卖榴莲懂得实在。"这话听着像风凉话,细想却是大实话——毕竟能让人天天来买水果的,从来不是花里胡哨的包装。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