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看不惯又干不掉!德国财长在G7会议上大放厥词,誓言清零中国制造

发布日期:2025-07-29 10:42    点击次数:161

当地时间7月18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南非德班举行。这场本应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会议,却被德国副总理兼财长拉斯·克林贝尔(Lars Klingbeil)的一场激烈表态抢占了风头。他在G7财长非正式会议上公然炒作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并扬言G7将"带头研究如何对垃圾产品采取更有力行动"。这一言论不仅暴露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焦虑,更折射出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在面对中国竞争力时的无力感。

G7会议上的“污名化”表演

克林贝尔在会议上的发言充满火药味。他首先将矛头指向中国“产能过剩”,声称这严重冲击了全球供应链,尤其是德国汽车产业对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依赖“威胁欧洲经济安全”。更令人瞠目的是,他公开使用“垃圾产品”一词指代中国商品,宣称G7已达成共识要采取更强硬措施应对。这种赤裸裸的污名化言论,完全无视中国制造业的真实竞争力。

德国副总理兼财长拉斯·克林贝尔(资料图)

事实上,中国产业的发展有着坚实基础。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所言,中国靠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充分的市场竞争和丰富的人力优势",而非所谓的补贴政策。德国媒体却刻意忽视这些事实,反而渲染中国产品"冲击欧洲市场"的论调。

G7的战略焦虑:从全球南方到产业竞争的双重挫败

克林贝尔的言论背后,是G7对中国崛起的集体焦虑。他特别提到:"G7在G20框架内的影响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与俄罗斯在非洲等新兴市场建立的伙伴关系尤为引人注目。"这番话道出了西方的深层担忧——中俄正在全球南方国家中扩大影响力。

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7年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中欧贸易额突破9000亿欧元,德国大众在华电动车工厂年产能超过30万辆。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让欧洲企业受益匪浅,德国车企25%的研发投入都集中在中国市场。然而,克林贝尔却选择性地忽视这些互利合作的成果,转而渲染"对华依赖"的风险。

G7(资料图)

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消费者用脚投票

面对西方的污名化攻击,中国产品用实际表现给出了有力回应。从欧洲超市里的中国家电,到非洲街头的中国手机,再到拉美公路上的中国汽车,"物美价廉"始终是中国商品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9年全球第一,2025年上半年对欧出口同比激增85%。

这种市场表现让欧洲政客的“脱钩”企图显得苍白无力。德国智库测算显示,若全面对华"去风险",德国GDP将在3年内损失4.2%。正如文章所言:"欧洲本土企业竞争不过,政客纷纷下场'倒油',要以权压人,清零中国制造?"这种做法不仅损害欧洲消费者利益,更可能让美国企业趁机抢占市场。

中方的坚定立场与未来展望

对于西方的无端指责,中国外交部已多次阐明立场。郭嘉昆强调:"所谓'产能过剩'本质上是有关国家担心自己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意图以此为借口搞保护主义措施。"这一判断可谓一针见血。

新能源汽车出口(资料图)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作为"稳定锚"的作用愈发凸显。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出口增长29.9%。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本国人民,更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德国财长在G7会议上的激烈表态,本质上是西方对中国崛起的应激反应。然而,历史已经证明,任何试图阻挡中国经济发展的努力都注定失败。正如文章所言:"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包容的,全球产业链的'去中国化'注定失败;唯有合作共赢,才是应对分歧的正道。"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德国和欧洲需要的是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而不是充满偏见的政治操弄。